产品展示

共享单车,哪里还有韭菜让你割?

发布日期:2025-07-30 14:50 点击次数:95

晚上九点,王蕊刚下班,站在北京五道口地铁站门口等了十分钟,只为了找到一辆能用的共享单车。她手机里装着美团、青桔、哈啰三个骑行App,但这时候,不是定位失灵,就是车子出问题。偶尔能扫成一辆,还得绕两百米去指定的停车点,不然会被加收调度费。

她终于骑上了青桔,骑了17分钟,从地铁站到小区楼下,竟然花了3块5。“这都够坐两站地铁或者四站公交了。”王蕊有些无奈,“以前觉得共享单车是便宜,现在觉得都成奢侈品了。”

这样的吐槽并不少见。社交媒体上,很多人晒账单,说骑40分钟花了七八块钱,都赶上打车起步价了。还有人算了一下,一个月通勤骑行竟然要花近200元,相当于三天的午饭钱。

十年前,共享单车刚出现时,最吸引人的就是便宜。那时候一块钱能骑半天,05元一小时的价格,让很多人觉得很划算。可如今三大品牌起步价普遍涨到18元/10分钟,再加上超时费、调度费、节假日涨价和不同车型分区,一小时花费经常超过5元,高峰期甚至有人要花8元以上。

不只是价格上涨,体验也越来越差。武汉光谷的上班族小郑说,现在扫码常常没反应,车胎气不足、链条断掉、刹车失灵的情况很常见。原本方便的出行方式,如今变得让人头大。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卸载共享单车App,改为买折叠车或电动车,甚至重新坐公交。有些人就问一种曾经代表创新、环保、方便的交通工具,怎么就变成了今天这样又贵又难用的样子?

2015年,国内“共享经济”很火。滴滴打车、短租民宿、共享充电宝等新模式不断冒头。就在那时,一个北大的研究生戴威,把200辆旧自行车刷上黄色、统一加锁并贴上二维码,放到了北大和清华校园里。

这就是最早的ofo。它刚开始叫“校园骑行计划”,戴威回收同学的旧车,改装后供学生轮流用。这种看起来简单的办法,在校园里大受欢迎。北大的宿舍楼下经常停满了“黄车”。

由于是学生自发项目,ofo获得了第一笔900万元的投资。很快又有了多轮融资,支持者里有滴滴、小米等大公司。一年后,ofo从校园拓展到城市,从北京到全国各地。

正当ofo发展得风风火火时,摩拜出现了。创始人胡玮炜之前是科技记者,看见大城市出行不便,就想用科技做点改变。摩拜从一开始就用上了GPS定位、智能锁、重型钢车架和防盗系统,想法是做长期生意。

2016年4月,摩拜在上海上线,很快拿到腾讯的投资,并迅速在其他大城市扩展。而ofo这时在2017年达到高峰,注册用户超过2亿,每天有两千万订单,市值达到35亿美元。

2017年就被称为“共享单车大战元年”。大街上橙色、黄色、蓝色、绿色各种单车随处可见,扫码骑车的声音不绝于耳。

不只是用户开心,媒体和投资人也都非常兴奋。ofo、摩拜、小蓝、酷骑、町町、哈啰等十多家平台一起竞争,融资轮次刷新得飞快。ofo曾在两个月里拿到三轮融资,总金额超过80亿人民币。

“那时候不做共享单车都不好意思见投资人。”一位原酷骑融资经理说。

但这场热潮没能持续多久。2018年,ofo资金断裂,退押金排起长队,戴威也从明星创业变成了“老赖”。摩拜则被美团以27亿美元收购,保住了品牌但结束了独立运营。

其它像小蓝、町町、悟空、骑呗等小平台,大都在金融风潮退去时倒闭,连退出的消息都没来得及通知。

表面上看是市场激烈,实际上是资本催熟。一切都还没准备好,体验一般、城市管理没跟上、盈利模式也没有,结果钱砸进来后,最终烂摊子一地。

后来,故事刚要翻篇,就迎来涨价。

美团买下摩拜后,放弃了独立品牌,把摩拜改成“美团单车”,直接并入美团App。大家骑完车,可以顺便点外卖、订酒店,单车成了生活服务入口之一。

滴滴整合了快倒闭的小蓝单车,做出了青桔。青桔挂在滴滴App里,和打车业务一起;哈啰靠着阿里和支付宝,早期用骑行补贴吸引用户,还一度被大家称为“最便宜的车”。

但不管名字怎么变,本质没变。共享单车是重资产生意,需要投放、维护、调度、回收。这不是简单的互联网项目,而更像一项城市配送和人工服务。

你见到路边那辆干净的单车,背后可能是凌晨两点调度员冒雨把坏车拖走,把电池换好,再推新车出来。这些人住郊区,每天干十二小时,工资三四千,经常累到顾不上吃饭。

这些运维和维修的成本,最后都会加到平台账上。

哈啰负责人算过账,一辆车每天折旧成本06元,运维03元,加上调度等别的费用,每天成本超过1元。全行业来美团有520万辆车,哈啰差不多一千万,青桔也有六百多万,全国快两千万辆。光是折旧和运维,每年就是几十亿成本。

这些钱靠广告挣不来,用户不骑就没钱进账。平台只能依赖会员卡、骑行费来收回成本。

不少人发现,现在30天骑行卡也只管10到15次,过期作废。周末涨价,节假日涨价,工作日高峰也要加价。调价通知只弹窗提醒,页面显示的价钱不含调度费和超时费,等你骑完才发现多花了冤枉钱。这样的价格设置让人越来越烦。

曾经的忠粉写长帖吐槽“我买了哈啰畅骑卡,结果超过30分钟就要另收费。我不是非要便宜,就是希望讲清楚价格,别总想着坑用户。”

平台越发焦虑,盈利的招式就越多;用户越觉得麻烦,就越不愿再用。

以前大家把共享单车当自来水,偶尔断供大家也能忍。现在越发像一杯饮料,要看价格、选口味、算划算不划算,还要考虑天气和心情。

以前平台会往人多的地方调车,现在则往最赚钱的地方送车。平台其实也有自己的难处。

“其实每次涨价我们都知道用户不高兴,但不涨就亏本,没人投钱,最终只能裁员和减少单车数,陷入恶性循环。”一位哈啰中层说。

早先全靠补贴过日子的方式,如今已经结束。

哈啰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近三年亏了五十多亿。美团单车去年亏了两百亿,青桔到现在还没赚钱,而且收入只占滴滴很小一部分。

“涨价”成了唯一能短期见效的自救方法。哪怕有些饮鸩止渴,也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

2024年中秋,广州的用户小蒋骑哈啰单车去看花灯,28分钟花了58元。他本以为是假期价格高,结果第二天上班,同样路线,还是58元。

“感觉不是在试探大家,是直接伸手掏口袋。”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电话:
邮箱:
地址:
意昂体育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