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里关于“勿谓言之不预也”的词条这么说:
这句话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用语,被认为是最严厉的外交警告之一,也广泛被看作是其发出动武或更大范围开战准备的信号。
网上对这句话的讨论可真是热烈得很,毕竟它背后的特殊意义和历史渊源,让不少人把它神化成中国对外动武的前奏。不过,事情真的是这么个情况吗?
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咱们就一直选择低调行事,藏着掖着,专心发展经济和科技,除了关注点一些国际上的大事小情外,也不太喜欢介入,也几乎不公开表态。
不过,作为全球公认的大国,还跻身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中国,隐忍藏锋可不代表会任由别人欺负。
实际上,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维护国家的和平稳定,保护国家利益不受侵害,中国一共出兵了7次,而且每次都赢得了令人骄傲的胜利。
更有意思的是,面对国际上的出兵行动,中国走的可是气壮山河的大路,不像二战时期的日本军国主义那样偷偷摸摸,几乎没有一点耻辱可言。
在对外派兵之前,中国通常会通过自己的媒体发出警示,其中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勿谓言之不预也,简单说就是:别说我没提前通知你。
因此,很多人都把这句话当成中国宣战的信号或预兆。
那么,这传言到底靠谱不靠谱?这句话是不是就像古时候侠客亮出宝剑那样,一出手就得见血?中国到底对外宣布过几次“勿谓言之不预”,又有几次最终变成了战争呢?
新中国一成立,上来就警告说“勿谓言之不预也”——可是对方硬是不听,结果最后闹出了三次战争或者军事冲突。
头一场是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
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报》发出了一篇名叫《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社论。文章一开始,就提到了9月20号到21号这几天,印度军队在边境上对我解放军哨兵进行侵略挑衅的事情,然后,文章对印度政府侵犯我国领土的行为表达了强烈的警告。
在文章的最后,这篇社论说:“这次事件,明确告诉我们,印度的侵略行径不能容忍,要坚决反击,确保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形势非常严峻,后果也不容小觑,我们必须提醒印度当局,别说没有提前告知你们。
不过嘛,明显看得出来,一向刚硬到底、在南亚次大陆无敌手的印度政府,根本没有把中国的提醒放在心上,still 保持着依赖美国和苏联支持,继续在侵占中国的领土。
因此呀,虽然中国已经发出了“勿谓言之不预也”的警告,但印度呢,仍然不收敛,继续得寸进尺。就在1962年10月20日,中央军委果断做出决定,对印度采取自卫反击战。
那会儿,自卫反击战划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在东西两线展开,整体持续了一个月。就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驻守在中印边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入侵的印度军队展开了全面猛攻。
参加这场战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光把印度在中国境内设置的所有非法据点都收复了,还击毙了、俘虏了差不多九千名印度军人,缴获了不少武器和弹药。对这场对印自卫反击战,解放军赢得了非常光彩的胜利。
就在这场战役之后,全世界都清楚了新中国那句“勿谓言之不预也”警告的分量有多重。
到了1967年中苏关系彻底破裂时,第二次警告也到了。自60年代两国逐渐疏远之后,中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成员,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同志加兄弟了,而变成了水火不容,之间不断爆发争论和摩擦。
苏联更是凭借自己那先进的工业水平和强大的武器装备,屡次对中国实施谍报窃取等违法行动。于是,在1967年7月3日,新华社就向苏联发出了警告,文章结尾还用了“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话。
自那句话发出以后,中国全力展开了全国范围的抓捕苏联间谍行动,而到1969年,在中苏边境的珍宝岛上,中国还对苏联军队发起了自卫反击战。
虽然这次军事对峙没有演变成正式战争,但在苏联动用百万大军、中苏关系紧绷到临界点的时候,在珍宝岛和苏联军队发生的武装冲突,已经算是相当严重的反应了。
第三次提醒“勿谓言之不预也”,是在1978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前。那天,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发出了一篇叫《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的社论,在里面,严肃地警告越南当局:
中国人民的耐心和自制是有限度的,我们不欺负别人,也绝不会让别人欺负我们。人不惹我,我就不惹人;人若惹我,我一定会还击……不要说我没有提醒你。
不过,《人民日报》发出那篇社论后,依靠中国人民的全力帮助,越南才得以实现全国的统一,但越军一点也没表现出悔意,仍然不断向中国人开火,也没有停止侵占中国领土的行动。
在这个情况下,1979年2月17日,中越边境爆发了大规模炮火,解放军正式对越南展开了自卫反击战。挺巧的是,也就在同一天,《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标题竟然和17年前那篇一模一样——《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场对越自卫反击战,解放军再一次毫不意外地赢得了酣畅淋漓的胜利,“白眼狼”越南被解放军狠狠地教训了一顿。统一之后曾经狂妄自大的越南,不仅被打得经济都快崩溃了,还彻底打破了“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幻想以及对印支联邦的美梦。
所以,从这些战役来看,在《人民日报》发出“勿谓言之不预也”的预警之后,解放军确实对那些不知悔改的国家采取了坚决的军事措施。
所以,把“勿谓言之不预也”当作中国发出的最重要的警示,感觉也挺合适的,可是不知道实际情况是不是就这么简单?
其实,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共进行了7次出境作战,但大多数情况下,在行动之前,《人民日报》都没有提前发出“勿谓言之不预也”的警示。
比如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出境作战——援越抗法战争那会儿,考虑到保密和各种原因,韦国清上将带着300多名解放军军官组成的军事顾问团到越南。在帮助越南组建武装力量、指导作战的同时,《人民日报》可没提前说过类似“勿谓言之不预也”的话。
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境外战事——抗美援朝打起来了,动员的兵力达到百万级,不少国家也卷进来,总共超过20个国家参与其中。解放军也付出了不少,伤亡人数超过39万人。
可是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前,《人民日报》倒没有出过“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虽然说“勿谓言之不预”这事儿确实没讲过,实际上,在抗美援朝打响之前,中国也算是发出了类似的感觉到的提示。
美国一介入朝鲜战争,周总理多次向美国发出警告,直言不讳地告诉他们:一旦美军越过三八线,新中国一定会派兵支援朝鲜,帮他们抗击美国的侵略。
只不过,面对新中国发出的严正警示,身为全球第一强国的美国一直视若无睹,最终引发了二战以后最大规模的一场战役——抗美援朝战争,也让美国遭受了它有史以来最惨重的伤亡。
在接下来新中国几次对外作战中,比如1960年发生的中缅联合作战、1965年启动的援越抗美行动,还有援老抗美的事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出国作战之前,都是没有提前说“勿谓言之不预也”的。
所以,“勿谓言之不预也”虽然是中国在外交场合中最为人熟知的警告用语,但其实并不等同于最后通牒,也绝非宣战的前兆。
这个说法大概是在清朝时期开始被广泛使用的,常见于一些外交文件和官方场合中,用来提醒对方别不提前准备或忽视事先的警告。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多次用过这句话。抗日战争期间的1940年,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到“勿谓言之不预也”,不过那会儿提醒的对象并不是外国人,而是那些顽固的资产阶级。
快到新中国成立的日子里,1949年,《人民日报》把南京国民政府阴谋释放日本甲级战犯冈村宁次的事情放在头版头条,发表了一篇题为《就南京伪政府和谈阴谋及释放日本战犯冈村宁次,中共发言人发表严正意见》的文章。
文章要求南京伪政府“赶紧把那名罪犯逮住,别让他跑了,这事儿你们得全盘负责,要是让他逃了,绝对不能轻饶,一定按纵匪处理,绝不手软,别说我没提前提醒你。”
很明显,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话早就用了,而且说的对象也不一定非得是外国或者外国军队,有时候也可能是咱国内的某些反动势力。
就算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日报刊登的带有“勿谓言之不预也”的文章也远远超过三次,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人民日报里就有三十多篇文章用过这句话。
实际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派出军队的次数也就七回左右,而且大部分都没有提前发出“勿谓言之不预也”的警示。所以,这句话用出来之后,也未必就变成最后的通牒,更不一定会演变成宣战的信号。
实际上,“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不仅仅是《人民日报》用过,和它级别相当的新华社也曾经用过,至于其他一些官方单位,比如外交部、国台办什么的,也都曾向外界说过这句话。
比方说,今年四月份,国台办发言人就曾向台湾当局喊话,提醒他们,事先说过的话不要怪没有提醒,就是用了“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
去年面对美国发动的贸易战,《人民日报》也曾发表过署名文章,不仅批驳了美国挑起的对华贸易摩擦,还在里面提到:劝告美方别低估中方维护自身发展权益的实力,勿谓言之不预。
这篇文章被普遍看作是中国对此前美国引发的贸易纷争的表态,也被解读为在美国带头施压中国科技企业的时候,中国进行强硬反击的信号。
不仅是《人民日报》,中国的其他官方对外机构也多次提到“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话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美国、越南、印度等国家,还曾对缅甸、英国、葡萄牙等国讲过。不只是战时会用,在和平时期也用过这句话。
所以,说这句话其实不等于宣战公告,也不是最后通牒,当然,虽然“勿谓言之不预也”没有像网络传说中的那样被当作“开战宣言”或“最后通牒”,但它确实在外交场合里用得挺频繁,而且也是新中国用来表达最严肃警告的措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