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他带一个师叛逃,建国后却官至副国级

发布日期:2025-08-09 23:58 点击次数:179

南昌起义在革命历史的长河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最终以挫败告终,但它却为我国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声枪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吹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号角,也预示着党将踏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构建人民军队的关键时期。

在这场激战中,诸多杰出的革命先驱崭露头角——诸如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然而,在关键时刻,却有一位人物未能履行其职责,那就是蔡廷锴。

您或许熟悉蔡廷锴。南昌起义时他弃队逃跑,遭人唾弃。叛徒。

然而,数年之后,那位曾被称作“叛徒”的个体,再度蜕变为淞沪抗战中英勇的民族英雄。英雄。

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以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其职位与十大元帅并列,享有同等级别。

为何在那场战事初起时,他选择带领一个师撤退呢?

贫苦出身,投入革命

在我国封建历史的各个朝代,每逢统治末期,往往都会遭遇类似的境遇:皇帝沉溺于享乐与腐化,官员普遍贪污腐败,而广大的底层百姓则承受着沉重的剥削,生活困苦不堪。矛盾问题频现。

清朝末期,生活在底层的民众或许面临了最为艰辛的时日。外来侵略者的入侵,给其赖以为生的农耕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为偿付债务,统治者不遗余力地向百姓增征赋税,使得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

我国革命初期的先锋力量中,不乏一批吸纳了先进理念的知识分子。然而,另一群体则出身于极度贫困的农民家庭。他们亲身感受并目睹了封建体制的腐败与阴暗,渴望通过投身革命,寻求一条生存之道。蔡廷锴正是这一群体中的一员。

1892年春,蔡廷锴在广东省罗定县的一户农民家庭中降生。蔡家同周边众多农户一样,过着清苦的日子。鉴于蔡廷锴是家中唯一的男丁,渴望儿子有所作为的蔡氏夫妇毅然选择节衣缩食,力求将儿子送入学堂。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蔡廷锴得以获得在镇上小学就读的宝贵机会。

蔡廷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每日清晨便早早踏入校园,静候着恩师的到来,开始新的一课。课堂上,他聚精会神,对于疑惑之处,亦勇于发问,向老师请教。这段求学的时光,对蔡廷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未踏入学堂之门,他不过是个对世事一无所知的乡村幼童。然而,踏入校门之后,他不仅得以接触知识的海洋,还能听闻外界的声音,感知到广阔的世界。自幼年起,蔡廷锴便在心底埋下了“立志远行,闯荡天下”的种子。

遗憾的是,三载之后,蔡廷锴的母亲不幸离世。为母亲的治疗耗去了巨额费用,使得蔡家无力再承担蔡廷锴的学费。无奈之下,他只得辍学归家,履行起家庭成员应尽的责任。在农事繁忙之际,蔡廷锴与姐姐一同下田劳作。

鉴于父亲身为一位裁缝,他也立志追随父亲的脚步,传承这份匠心独运的手艺。1910年,蔡廷锴听闻“革命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革命浪潮”的传闻,便悄悄隐瞒了家人,假借为他人裁缝衣物的名义,她悄然离家,投身于革命军的行列。

蔡廷锴

在随后的十数年间,蔡廷锴在各军中历经辗转……直至1924年,他投身孙中山先生的大本营补充团,肩负起连长之职,自此迈入了军旅生涯的巅峰时期。

战场起义,叛逃领军。

随着大革命的揭幕,蔡廷锴率领着他的队伍,投身于对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讨伐战役之中。

鉴于其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屡次取得的辉煌战绩,蔡廷锴于1927年初荣获擢升,被委以国民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副师长的重任。彼时,他尊奉的上级将领,正是闻名遐迩的北伐名将叶挺将军。蔡廷锴与叶挺,同乡之谊与战火中的袍泽情谊交织,他们之间的友谊尤为深厚。

1927年4月,蒋介石等反动派发动“四·一二”政变,企图消灭共产党的势力。 为挫败蒋介石一伙的阴谋图谋,叶挺、贺龙、周恩来等革命先驱毅然决定,挺进江西,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南昌起义。

为扩充起义军的力量,叶挺将军特邀蔡廷锴加盟,并委以重任,任命他为起义军左翼总指挥。

当时,众人普遍以为,蔡廷锴非党员之身,且其意志显得不够坚定,态度与行为亦未见积极,因此不宜将如此关键之职位托付于他。

面对紧迫的局势,叶挺将军毅然决然地未更改初衷,仍旧将蔡廷锴委以左翼总指挥的重任。叶挺曾深情地拍了拍蔡廷锴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蔡老弟,我即便承受着压力,也把这一至关重要的职责托付给你。切莫辜负我的信任啊!”

然而,叶挺将军的信任与深切期望,终归还是落入了空。

叶挺、朱德等将领率部在既定地点发起攻势,而蔡廷锴却未按预定计划前往增援,反而带领五千余众士兵叛离。此举令起义军陷入重重危机。

成为抗日名将

初归国民党军队之际,蔡廷锴深受蒋介石赏识,遂被委以重任,擢升为第十九路军之军长。

1930年岁末,蔡廷锴受命参与对中央苏区的“围剿”行动。当部队抵达赣州时,他不禁回忆起北伐时期曾驻扎于此地的往事,遂亲自前往第四军烈士陵园进行祭奠。抵达兴国后,蔡廷锴目睹村民纷纷躲避,此情此景与北伐时期民众对其的友好态度迥异,不禁深感忧虑与痛心。

1931年伊始,第十九路军挺进江西,投身于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与第三次“围剿”战事,与红军交战,双方均遭受重创,陷入两败俱伤的境地。

自“九一八事变”爆发以来,蔡廷锴坚定主张积极抵御日寇侵略。。

1931年11月,十九路军接到命令,需调往京沪一线执行警卫任务。翌年1月下旬,日军意图侵占上海,并向十九路军提出后撤15公里的要求。国民党当局原本倾向于接受日方的诉求,并指派军政部长何应钦,向蔡廷锴传达了这一意图。

蔡廷锴坚决拒绝,反复强调。上海,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自属我中华之固有。十九路军,身为我国劲旅,肩负守卫上海之重任。若日寇竟敢进犯,我军必当勇往直前,迎头予以痛击。

1月28日,日本侵略者蛮横无理地发起对上海的攻击。蔡廷锴毅然下令进行反击,并与蒋光鼐、戴戟联名向全国发出通电,坚定地宣告“寸土寸草,绝不轻言放弃”的坚定信念。

不久,再作诗表明决心。

“戎马倥偬到此间,

身心劳瘁任艰难,

家书两载叮咛寄,

不扫倭寇誓不还”。

彼时,我十九路军与继之而来的第五军总兵力不过四万余众,主要装备轻武器。蔡廷锴率领的十九路军,与装备精良、拥有飞机、军舰、坦克的六七万日本侵略军激战33日,迫使日军四次更换指挥官,伤亡人数逾万,却始终未能攻克上海。

蔡廷锴自此深受全国人民、海外华侨以及港澳同胞的衷心拥护与敬爱,被誉为“一代名将”和“抗日民族英雄”。

1932年5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签署了《淞沪停战协议》,随后将十九路军调往福建,以执行对工农红军的“围剿”任务。然而,围剿行动屡次失败。

在多次同红军的战斗在彼时,蔡廷锴敏锐地察觉,十九路军已非红军主力之敌,若继续拼杀,伤亡无疑将愈发惨重。更加惨重。

他洞悉了蒋介石所谓的“剿共”之举,实则不过是为了促使红军与十九路军自相残杀、互相削弱。两败俱伤。为确保十九路军的战斗力,蔡廷锴主动与红军取得联系,并成功签订了停战协议。

蔡廷锴决与红军同行。停战同时,联合国军内反蒋势力。反蒋抗日在这条道路上,他们与红军达成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

1933年11月20日,蔡廷锴等人发起了反蒋反日的福建事变(又称闽变),并在此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李济深任政府主席,蔡廷锴任人民革命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等职,同时发布了对蒋介石、汪精卫等人的通缉令。

福建政府存续仅两月便宣告失败,蔡廷锴随即踏上了出国之旅,致力于宣扬抗日救国的理念。他四处击破南京政府的消极态度和抵抗不力,揭露日军侵华的种种恶行。纵然未能置身战场,蔡廷锴仍以独特的方式,为抗日事业不懈奋斗。

自1937年始,蒋介石将蔡廷锴召回,委以重任,任命其为国民党第十六集团军的副司令,肩负起指挥军队与日军展开激烈对抗的重任。

1946年,蔡廷锴与周恩来在南京重逢。一番深入的长谈过后,蔡廷锴对中国共产党有了透彻且全面的了解,亦深切领悟到唯有共产党方能拯救中国。

自此,蔡廷锴对与人民同在、与党并肩的决心更加坚定。自他率部撤离南昌起义以来,时光荏苒,已过去了整整十九载。

最终,蔡廷锴参加了中国民主促进会,和李济深、何香凝等人,一起参与到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斗争中。

建国后十元帅并列

1949年,蔡廷锴、李济深等民主促进会的代表们,应邀抵达北平,就建国事宜展开深入讨论。

蔡廷锴晚年

自新中国诞生之际,蔡廷锴便担纲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之重任,同时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的副主席一职……

彼时,能担此重任者,唯有程潜、张治中、傅作义等声名显赫的起义将领,抑或是开国十大元帅。由此不难看出,蔡廷锴的政治地位之崇高。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官职已至副国级。

1968年4月,蔡廷锴于北京溘然长逝,享年76载。

坚如磐石的理想与信仰,正是无数英勇的革命先驱得以毅然踏过革命征程的基石。

蔡廷锴最初没有充分地认识和了解我们党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没有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因此,他在南昌起义中率兵叛逃。但当他回到国民党军队中,看到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之后,他才深深意识到共产党的正确和伟大。

好在,蔡廷锴最终择定了这条最为正确的路径,毅然踏上了与共产党并肩,终身投身于创建新中国的伟大征程。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电话:
邮箱:
地址:
意昂体育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