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运界风声鹤唳的红海,一个奇特的现象正在发生:当许多国家的商船不得不绕道好望角以规避风险时,悬挂中国旗帜的船只似乎获得了一张不成文的“安全通行证”。这种反差背后,是也门胡塞武装的身影,一个让不少人情感复杂的组织。
人们为什么会对一个武装组织产生好感?这事儿不能简单地用“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来解释,背后有更现实的逻辑。胡塞武装,这支长期盘踞在也门首都萨那及北部地区的力量,早已不是一支普通的地方武装。
“拖鞋军”还真有两把刷子
很多人对胡塞武装的印象还停留在“拖鞋军”,但他们早已鸟枪换炮。他们牢牢扼守着曼德海峡,这个全球最关键的航运咽喉之一,给了他们用非对称手段影响全球贸易的底气。面对军事实力雄厚的美以,他们颇有几分“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的架势。
自巴以冲突升级以来,胡塞武装的行动目标非常明确。他们不仅口头支持,更是直接动手,向数千公里外的以色列埃拉特港发射“火山-3H”弹道导弹。更有甚者,他们宣称使用“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导弹,去袭击以色列的本-古里安国际机场,真假不论,这份胆气就足以让世界侧目。
打谁不打谁,门儿清
胡塞武装的袭击并非无差别攻击,他们的目标清单清晰得很。自2023年以来,记录显示他们对与美国相关的商船发动了高达176次打击。面对美军的航母战斗群,他们毫不畏惧,用成本低廉的无人机和导弹进行消耗战,让习惯了技术碾压的美军感到十分头疼。
这种“精确打击”的策略,自然也包括“精确放行”。他们明确宣布,与以色列有关的船只,休想安然通过红海、亚丁湾和阿拉伯海。通过这种持续的袭扰,以色列的经济确实感受到了压力。而对中国商船的“网开一面”,正是这种清晰敌我划分策略的延伸。
一场漂亮的舆论翻身仗
军事行动之外,胡塞武装在舆论场上也打得有声有色。他们将所有军事行动都与“支持加沙人民”紧密捆绑,这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为他们赢得了大量的同情与支持,成功塑造了反抗美以霸权的“义士”形象。
他们的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更是成了许多中国网民熟悉的面孔。他通过马西拉电视台发布的战报,如打击美国航母、击落F-35隐形战机等消息,无论战果是否被核实,都通过网络传遍世界,极大地提升了胡塞武装在民间的声望和影响力。
笔者以为
站在普通人的朴素情感角度,大家对胡塞武装产生好感,其实不难理解。当一个组织敢于正面挑战长期以来被视为霸权的势力,并且旗帜鲜明地为受压迫者发声,这种行为很容易激发一种“江湖侠义”的共鸣。
中国长期以来在国际上秉持公道,人道主义支持巴勒斯坦人民,这份立场中东国家的人民是看在眼里的。胡塞武装对中国商船的友好姿态,可以看作是这种民间情感的一种反馈。这是一种“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朴素互动。
当然,从国际法和全球贸易秩序的角度看,任何针对民用商船的袭击行为都应受到谴责。这种“匪气”十足的“拦路收费”模式,破坏了海上航行自由的基本原则,本质上是不可取的。这是国家层面必须坚持的立场,与民间的情感好恶并不矛盾。
说到底,中国老百姓对胡塞武装的好感,源于一种朴素的正义观和对霸权的反感。而胡塞武装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来自东方的民间声音,并作出了积极回应。这是一种微妙的默契。我们自然希望这种基于互相尊重的默契能够延续,也希望胡塞武装能对其他国家的正当商贸活动保持克制,毕竟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秩序才符合所有人的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