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内部,一场静悄悄的军事变革正在上演。 37万人的国民近卫军获得了坦克、自行火炮等重装备,这支直接听命于普京的部队正成为他留给接班人的关键底牌。 2023年瓦格纳部队向莫斯科进军的事件震动俄罗斯,面对装备精良的瓦格纳部队,当时缺乏重武器的国民近卫军显得有心无力,难以有效阻拦其前进。 这一事件暴露了俄罗斯内部安全体系的脆弱性,也促使普京重新评估对常规军队的依赖程度。
国民近卫军成立于2016年,由原内务部下属的内卫部队、特别迅速应变分队等力量整合而成。 从成立之初,这支部队的定位就十分明确。作为普京能够直接调动的“对内铁拳”,核心任务是内部维稳与反恐。 司令佐洛托夫是普京的保镖出身,属于以普京为首的西罗维基集团的关键人物。因此,在组建后的多年里,普京并未考虑为其配备坦克等重武器,彼时的国民近卫军本质上仍是一支以轻武器为主的轻装部队。
2023年瓦格纳兵变事件成为国民近卫军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普里戈任率领装备有坦克等重武器的瓦格纳部队向莫斯科进发,而兵力捉襟见肘的俄军难以从前方战场及时抽调力量阻拦。更令普京警惕的是,以苏洛维金为代表的部分俄军将领在兵变中表现暧昧,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关键时刻,直接听命于普京的国民近卫军成为拱卫莫斯科的主力,但缺乏重武器的国民近卫军面对瓦格纳部队显得有心无力。
这次兵变带来的潜在危机让普京彻底下定决心推进国民近卫军的重装化改革。 由佐洛托夫牵头制定整编计划,确保这支部队能应对更复杂的安全局势。 国民近卫军目前已达37万人,尽管尚未明确有多少部队完成重装化整编,但早在两年前就有消息显示,最终计划进行重装化的人数可能达到20万。 重装备包括坦克、自行火炮、多管火箭炮等传统上只有正规军才拥有的重型武器系统。
国民近卫军的重装化在当下有着多重现实意义。 在对外层面,有效弥补了俄军在乌东地区的兵力空缺。 随着俄罗斯在乌东部控制区不断扩大,俄军作为野战部队难以抽调大量兵力前往后方维持占领区的稳定。完成重装化的国民近卫军承担起关键角色:进入乌东占领区清剿乌军渗透人员,保障后方安全;一旦前线局势出现波动,还能迅速支援俄军作战。
在对内权力平衡层面,国民近卫军的重装化是普京制约俄军、巩固自身权力的重要手段。 俄军作为苏联时代传承下来的野战部队,在俄罗斯政坛拥有强大影响力,仍保有一定自主性。 此前,瓦格纳部队曾扮演过平衡俄军影响力的角色,可随着瓦格纳解散,普京失去了这一重要制衡力量。而国民近卫军由其心腹佐洛托夫统帅,经过9年时间,佐洛托夫已牢牢掌控部队大部分力量,调动起来更为方便且绝对忠诚。
国民近卫军系统内部也存在潜在变数,其中最突出的是车臣部队的归属问题。 卡德罗夫麾下的车臣部队原本隶属于国民近卫军,在重装化初期,车臣部队也有望获得重武器加强。 但过去一年多来,卡德罗夫家族与克里姆林宫在未来车臣执掌权问题上产生分歧,导致车臣部队能否完成重装化改编仍是未知数。 这一分歧背后实则是普京对地方势力掌控的考验。
更深层次来看,国民近卫军的重装化改革与普京对未来权力交接的布局相关。 外界普遍认为普京的心腹爱将、总统助理久明是其看好的接班人,而久明与佐洛托夫渊源深厚。久明在总统安全局任职时,佐洛托夫正是他的老领导,两人关系密切。 对普京而言,将国民近卫军打造成战斗力强劲且绝对忠诚的武装力量,无疑是给久明留下了一张“底牌”。
从应对瓦格纳兵变的现实危机,到弥补乌东地区的兵力缺口,再到制衡俄军、布局权力交接,俄罗斯国民近卫军的重装化改革,每一步都精准契合普京的战略需求。 这支武装力量已不再是单纯的“对内维稳工具”,而是逐渐成长为兼顾内外安全、平衡军方影响力、保障政权稳定的核心力量。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