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广东巡视组限号背后:那200个号,装得下多少未被听见的诉求?

发布日期:2025-08-06 07:01 点击次数:98

凌晨四点的珠江边,露水还挂在榕树叶子上时,李阿婆已经把塑料袋里的材料又数了一遍。她要等的是广东省巡视组驻地早晨七点发放的号——周一到周四每天200个,周五减半至100个。排在她前面的男人揣着皱巴巴的劳动合同,后面的年轻夫妇抱着孩子,保温桶里的粥还冒着热气。这场景像一场无声的考试,考问着一个更尖锐的问题:当群众需要靠抢号才能递上材料时,各级纪委的日常工作,究竟缺了什么?

一、限号数字里藏着的"信任温差""200个号,听起来不少,可你看看这队伍。"排在300多位的张先生举着手机录像,屏幕里队伍像条长龙绕过街角。他算过一笔账:巡视组驻点20天,满打满算能接3400人,可光他所在的业主群里,就有500多户等着反映开发商虚假宣传的问题。为什么非要挤这"独木桥"?在海珠区纪委接访室,工作人员小周展示的登记本耐人寻味:同一小区的物业乱收费问题,半年内有17人来访,12人选择"等巡视组来了再说"。"有位大叔说得实在,'你们跟街道低头不见抬头见,能真查吗?'"小周的语气里带着无奈,"我们去年查处了3起基层干部吃拿卡要的案子,可群众更愿意相信'上面来的人'。"这种信任落差在数字上更明显。广东省纪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基层纪委受理的信访办结率达89%,与巡视组的办结率仅差3个百分点。但群众似乎更认"巡视组"这个招牌——某地级市巡视组进驻时,单日接访量是当地纪委日常的12倍,其中60%的问题基层早已受理过。二、从"等号"到"句号":那些卡在中间的梗阻"不是我们不想办,是有些问题像缠在一起的电线。"一位县级纪委干部举了个例子:某村集体林地被侵占,涉及前任村支书、现任镇长和三家企业,基层纪委去查,对方要么拿"历史遗留"当挡箭牌,要么以"发展大局"施压。直到巡视组带着审计、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合介入,才把这团乱麻解开。这种"层级梗阻"在民生领域尤其突出。深圳龙华区的陈女士反映公租房分配不公,社区说"按规定办",区住建局说"资料没问题",她跑了七趟没结果,最后在巡视组登记时,工作人员发现她的申请材料被人动了手脚——这本该是基层纪委就能发现的问题。更值得深思的是"时间差"。东莞某镇的环保投诉,从受理到办结规定是60天,可企业偷排污水的速度比查处速度快得多。有村民说:"等基层纪委走完程序,鱼塘里的鱼都死光了。"这也是为什么群众宁愿凌晨排队,赌一把巡视组的"加急处理"。三、补上缺失的"日常":不能只靠"巡视组来了"在佛山顺德区,有个不一样的现象:巡视组驻点时,排队的人反而比往年少了。因为这里搞了"纪委+网格"机制,每个社区都有纪检委员,每周三坐在居委会接访,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直接通过专用通道提交给上级纪委,平均处理时间比规定缩短40%。"基层纪委缺的不是干劲,是打破壁垒的权限和让群众放心的透明。"中山大学政治学教授林楚方分析,有些地方的信访流程像"玻璃门",群众看得见入口,却摸不清里面的门道。比如某县纪委的处理结果只给"已办结"三个字,群众追问细节,得到的回复是"涉密"。广东省正在试点的"阳光执纪"或许能提供答案。在惠州,所有信访件的处理进度都能在网上查到,经办人姓名、调查证据、处理依据一目了然。去年当地群众对基层纪委的满意度提升23%,有位大爷在评价里写:"不用等巡视组,你们办事,我信得过。"四、当排队的人少了,才是真正的进步傍晚的巡视组驻地,最后一个号被领走时,李阿婆还在队伍里。她的材料是关于拆迁补偿的,已经在镇纪委登记过两次。"不是不信他们,就是想让更上面的人看看。"她说这话时,风把材料吹得哗哗响。其实群众要的从来不是"抢号"的机会,而是"被重视"的感觉。当基层纪委能像巡视组那样挺直腰杆,当"日常监督"能有"巡视力度",当每个信访件都能得到清晰的回应,谁还愿意在寒风里、烈日下,抱着材料苦苦等待?那些限号的数字——200、100,不该是群众诉求的"天花板",而该成为撬动日常监督改进的"支点"。毕竟,衡量治理效能的,从来不是巡视组前的长队有多长,而是老百姓家门口的问题解决有多快。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电话:
邮箱:
地址:
意昂体育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