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政坛,昔日的对手之间偶尔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互动。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就曾抛出一个极具戏剧性的话题:如果唐纳德·特朗普能够以一种保全乌克兰领土完整的方式结束俄乌战争,她将提名这位曾经在2016年大选中击败自己的对手角逐诺贝尔和平奖。
这番表态发生在一场备受瞩目的美俄首脑会谈之前。当时,希拉里在一个名为“RagingModerates”的播客节目中,明确设定了她的标准。她强调,前提是特朗普必须与普京抗衡,促成停火,而不是简单地默认俄罗斯的诉求或让乌克兰割让领土。
这番话很快就传到了特朗普的耳中。当时他正乘坐“空军一号”专机,准备飞往阿拉斯加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面。福克斯新闻的主播布雷特·贝尔向他转述了希拉里的评论,特朗普听后显然心情不错,他回应说:“这是非常好的事情”,甚至半开玩笑地补充道,“也许会再次喜欢上她。”
这种短暂的和谐气氛,与两人过往的激烈对抗形成了鲜明对比。在2016年的总统大选期间,特朗普曾抓住希拉里的“邮件门”事件不放,声称她通过私人账户发送机密邮件是违法行为,并公开宣称一旦当选,就要发起特别检察官调查,把希拉里“送进监狱”。
然而,希拉里提出的这个看似和解的提议,其背后设定的条件却异常苛刻,几乎触及了冲突中最核心、最难以解决的矛盾点。这使得她的表态更像是一种政治上的高明设局,而非一次简单的善意示好。
阿拉斯加的无声结局
承载着外界复杂期望的阿拉斯加首脑会谈,最终在没有达成任何具体协议的情况下悄然落幕。特朗普在会后形容会谈“富有成效”,但并未透露任何实质性的讨论内容。这次在安克雷奇的埃尔门多夫-理查德森联合基地举行的会谈,更像是一次试探,而非解决问题的开端。
会谈结束后的第二天,即16日,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表达了他对解决冲突的看法。他认为,单纯的停火协议往往无法得到遵守,真正有效的方式是达成一份能够终结战争的和平协议。他声称,所有与他沟通过的欧洲领导人,包括北约秘书长,以及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都同意这一观点。
特朗普还透露,他在与普京会谈后,立即与泽连斯基及多位欧洲领导人进行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通话,向他们直接说明了美俄会谈的结果。他描绘了一幅宏大的蓝图,表示如果一切顺利,后续还会安排与普京的再次会晤,并计划于18日在白宫与泽连斯基会面。他宣称,此举“潜在地可以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
尽管特朗普的言辞充满乐观,但阿拉斯加会谈的无协议结局,以及他所推崇的“和平协议”概念的模糊性,都为未来的局势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和平的路径远比口头上的宣告要复杂得多,尤其是在不涉及领土让步的前提下。
预言中的强硬回归
时间快进到特朗普重返白宫的设想变为现实的阶段。希拉里在2023年就曾多次发出警告,认为特朗普若在2024年胜选,将对美国的民主制度和乌克兰的未来构成巨大威胁。她当时在《金融时报》举办的活动上直言,特朗普可能会带领美国退出北约,并切断对乌克兰的援助。
这些在当时被部分人视为政治攻击的言论,在特朗普于2025年1月20日再次就职后,似乎开始一步步应验。他迅速启动了一系列激进的经济和外交政策。首先是贸易领域,他绕过传统盟友,对巴西、南非和越南等国征收高额关税,税率分别高达50%、30%和20%。
这一举动不仅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也在共和党内部激起了不小的争议。经济报告预测,这些关税将使每个美国家庭的年均负担增加1300美元,并可能导致美国GDP长期下降6%。部分共和党议员对此深感不安,于2025年2月便开始尝试提出法案,意图限制总统在贸易问题上的单方面决策权。
在对乌克兰的问题上,特朗普的行动同样印证了希拉里的担忧。2025年2月28日,他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会面以争执告终。特朗普指责泽连斯基不尊重美国,并发出最后通牒:如果乌克兰不立即与俄罗斯展开和平谈判,美国将可能停止一切支持。
矿产换援助的交易
在经历了数周的紧张调整后,华盛顿与基辅的关系出现了转机,但这种转机附带着沉重的代价。2025年4月30日,美国与乌克兰签署了一份矿产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建立一个重建投资基金,而美国将分享乌克兰未来的矿产收入,特别是锂和稀土等战略资源。
协议规定,乌克兰需要将未来矿产收益的50%注入该基金。这被外界普遍解读为特朗普政府用来“回报”美国对乌克兰援助的一种方式。这种将国家援助与资源控制权直接挂钩的做法,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援助模式,也让乌克兰在经济主权上付出了巨大代价。
协议签署后不久,特朗普在4月25日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再次谈及俄乌冲突。他承认自己之前声称能在一周内解决问题的说法只是个玩笑,但他依然坚称,如果三年前他还是总统,这场冲突根本不会爆发。
他的策略逐渐清晰:通过极限施压,迫使各方回到谈判桌。2025年7月14日,他宣布将对那些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征收严厉关税。紧接着在8月6日,他签署行政命令,将这一关税税率定为25%。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经济手段迫使俄罗斯认真考虑和谈。
被排除在外的和平谈判
特朗普计划于2025年8月16日再次在阿拉斯加与普京会晤,这次会谈的核心议题是推动乌克兰的和平进程。然而,一个关键细节引发了全球关注:乌克兰并未被邀请参加这场关乎其自身命运的谈判。
据透露,会谈的议程中可能包括了土地交换的方案。这一提议无疑将严重削弱乌克兰的立场,使其从一个主权国家沦为大国博弈的筹码。这种绕开当事国直接讨论其领土问题的做法,彻底颠覆了此前美国对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支持承诺。
特朗普的这一系列举动,从经济上捆绑乌克兰的未来,到外交上将其排除在核心谈判之外,都让希拉里最初的“诺贝尔奖”提议显得愈发讽刺。他所追求的“和平”,似乎并非建立在维护乌克兰主权完整的基础上,而是基于一种冷酷的交易逻辑。
这种独断专行的风格也让美国国内的政治制衡机制承受着巨大压力。共和党议员们在2025年4月和6月接连推动法案,试图限制总统在外交和贸易事务上的权力。而在国际上,特朗普的孤立主义倾向在6月的北约峰会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迫使欧洲盟友不得不增加国防开支,以应对一个日益不可预测的美国所带来的安全真空。
结语
回看希拉里当初那个附带条件的诺贝尔奖提名,它更像是一个精准的政治预言。她或许早已洞察到,对于特朗普而言,任何形式的和平都必须服务于其自身的利益和交易逻辑,而“不让乌克兰领土让给他国”这一核心条件,恰恰是他最不可能遵守的准则。
随着局势的发展,特朗普的政策确实在推动某种形式的“终战”,但他所采用的手段——无论是与乌克兰签署的矿产协议,还是计划中与俄罗斯讨论的土地交换方案——都与保全乌克兰主权的初衷背道而驰。最终,和平的代价由谁来承担,答案已经不言而喻。这场围绕和平、利益与主权的复杂博弈,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