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被一串数据刷屏:9月15日,药捷安康一天暴涨115.6%,市值跳到了1647亿元。别以为这是个孤例,今年以来港股“创新药”板块一路走热,Wind数据显示,2025年1–8月港股创新药指数上涨118.79%,万得创新药指数涨61.02%,恒生医药ETF(159892)近一年也涨了121.01%。这些数字在提醒我们:市场在发生变化,但到底是全面爆发,还是少数个股在被重估?怎么分辨确定性和远期预期的透支,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
为什么会这么火
政策面、需求面和出海成绩合力推波助澜。政策层面,创新药已经从口号走向实操:2024年创新药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7月国务院推出全链条支持方案,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创新药目录,2025年6月国家医保局和国家卫健委再出措施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审批、准入、支付这些关键环节在被推动提速,市场化壁垒在逐步降低。
需求端也很硬:人口老龄化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共同撑起长期刚需。2024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4.13万元,同比增长5.4%,相比2015年已累计增长87.7%。医保目录扩容让创新药从“高端小众”走向“更大众化”的道路越来越清晰。
再看出海。国产创新药的国际化不是口号,而是数据:2024年出海交易总额达523亿美元,2025年前5个月已突破455亿美元。资本和国际合作为估值重估提供了实实在在的“钱证”与想象力。
指数化为什么值得考虑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把握赛道而不是单打独斗更实际。恒生医药ETF(159892)覆盖港股生物科技和创新药龙头,截至2025年6月30日,前十大重仓包括药明生物、康方生物、百济神州、石药集团等,横跨创新药、疫苗、CXO等子赛道。ETF的好处在于把单个临床试验带来的巨大波动摊薄掉:一家企业因为一次阴性试验市值腰斩并不少见,但指数化持仓能显著降低这种事件对组合的冲击。
如果你不擅长看临床数据,也没时间跟进BD(业务发展)进度,ETF既是便捷通道,也是风险缓冲。对想更灵活配置的投资者,场外联接基金也是路径之一,比如华夏中证港股通医疗主题ETF联接A类(025507)和C类(025508),可以实现对港股创新药主题的间接布局。
如何避免踩雷
市场在分化。那些基本面超预期、短期估值不过高的公司在持续获得资金青睐;反之,业绩不及预期者正在回归均值。需要警惕两类常见误区:一是把远期管线或出海想象当作确定性溢价;二是把一次成功事件简单外推为可复制的神话。比如和黄医药的FRUZAQLA(呋喹替尼)获得FDA批准,并与武田达成4.35亿美元的首付款与里程碑合作,这类出海成功能产生放大器效应,但并不意味着每家公司都能走相同路径。
实操建议不复杂
如果你看好赛道,把ETF作为核心配置,通过定投在震荡中摊薄成本是稳健策略。组合里再加入少量精选个股,重点关注这些公司的BD兑现能力、财务弹性和短期估值是否合理。仓位管理要主动,别把全部资金押在“未来想象”,同时为可能出现的回撤设定止损规则。
把普通人的声音也放进来会更真实。有网友感叹“这一波我上车晚了”,也有人表示“看不懂这些临床指标,还是买ETF更舒心”。这些直观的反馈提醒我们:情绪会放大利好与利空,理性的资产配置比盲目追涨更重要。
最后的话
政策、行业升级和国际化三股力量正在推动国产创新药走向一个新的阶段。从大量仿制到原创突破是长期趋势,但真正能从浪潮中突围成为大公司的并不多。投资这类赛道需要耐心和方法:用工具分散风险,用研究识别确定性,用长期定力抵抗短期喧嚣。拥抱创新药,并不等于盲目追涨,而是通过指数化与精选研究,抓住那些真正值得长期持有的机会。想好了你的策略了吗?你更愿意做“赛道的拥有者”还是“单只股票的赌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