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刚过半年,保险资金调研A股上市公司的次数已经突破9800次,覆盖1400多家企业,泰康资产、华泰资产等机构平均每天跑两家公司。
但最引人注目的不是调研频率,而是方向,超六成调研集中在高股息和科技成长两大板块,尤其像港口、电力、银行这类“分红老将”。 某大型险资投资经理私下感慨:“现在找项目比找对象还难,理财收益跌破3%,但高股息龙头躺着就能给6%的现金流,你说选谁? ”
五年前,很多人把积蓄砸进银行理财,以为能稳赚4%-5%,结果2025年三年期定存利率只剩2.5%,大量产品甚至“破净”,收益跑不赢通胀。 反观高股息阵营呢? 某港口公司股息率冲上6.2%,某电力龙头连续十年分红,即便股价不涨,光派息就碾压存款利息。
去年某爆雷理财产品亏损15%,而同期中证红利指数逆势涨了12.8%。 “理财变破财,股息成新储户”,这话听着扎心,却是当下最真实的对比。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18年的3.5%一路跌到2025年的2.43%,而A股红利指数股息率却站上6.07%,港股恒生高股息指数更是到8.04%。 息差扩大到4个百分点,相当于每100万本金,高股息资产一年多赚4万现金。 工商银行H股股息率6.15%(A股仅4.33%),直接让“存银行不如买银行股”成为共识。
2025年国资委新规要求央企稳定投资者回报,中结算同步宣布减免分红手续费。 以2024年A股分红总额测算,新规直接降低47%的派息成本。 政策松绑下,四大行2025年集体提高分红比例,其中建设银行港股股息率冲至10.8%,政策红利正在转化为真金白银。
A股震荡期,高股息组合最大回撤仅28%,远低于创业板指55%的暴跌。 背后的数学很简单:股价跌20%,但当年股息率若达6%,实际损失被压缩到14%。 “越跌越买,成本越摊越薄”,这是老手们对抗波动的秘密武器。
某房企突然宣称股息率15%,吸引大批散户抄底,结果后来被曝用短期借款分红,次年债务暴雷股价腰斩。
港股红利:折价下的超额收益战场。
同一家公司,H股股息率往往比A股高40%:中国石油H股8.44% vs A股5.8%。 2025年南向资金狂买6000亿港元,把港股红利ETF规模推上百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