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关注我的都发财了!想体验躺赢人生吗?动动您发财的小手,点个关注点个赞,一起走向人生巅峰!

82公斤当这个数字像一道晴天霹雳,猝不及防地砸在我脑门上,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惊叹,而是——“搞错了吧?!这确定不是把一辆哈雷摩托车偷偷改装成公路车,然后让约翰内森这小伙儿骑着它去征服环法赛道吗?!”要知道,那可是环法啊,全世界最顶级的公路自行车赛,分秒必争,克克计较,连车手吃几口能量胶都要算得清清楚楚,生怕多了一丁点儿重量。结果你告诉我,Uno-X Mobility车队这辆号称“比利时品牌最快自行车”的Ridley Noah Fast 3.0,竟然比某些顶尖车手的山地车还沉?!这波操作,简直比我早上起来没喝咖啡还提神,直接给我干懵了,连嘴里的豆浆都差点喷出来。
你可能跟我一样脑袋里嗡嗡作响,想着这怎么可能?环法赛场上,各大豪门车队为了那区区几克的重量,简直是“不择手段”——碳纤维螺丝,超轻涂装,连变速线都要削掉几毫米,恨不得把车架里的空气都抽出来,就差把车手身上的汗毛也刮干净了。可偏偏,就在这片轻量化的“神仙打架”之地,Uno-X Mobility这支来自挪威的黑马,硬是扛着一辆“重型武器”杀出了一条血路。就在今年环法第11赛段,当所有人都把目光聚焦在那些传统豪门,期待着波加查和温格高再次上演“神仙打架”的时候,亚伯拉姆森(Jonas Abrahamsen)骑着这辆“铁疙瘩”,硬生生撕开了一道口子,为车队斩获了队史首个环法赛段冠军。那一刻,你还会在意这车有多重吗?那一刻,它就是最快的战车!简直是打脸那些“唯轻量化论”的键盘侠啊!这不就是现实版的“我重但我能赢”吗?这让我想起以前在健身房里,总有人嘲笑那些“胖子”力量举选手,结果人家随手就能举起你两倍的重量,你说气不气人?
想想看当波加查的Colnago V5Rs轻得像一片羽毛,只有6.765公斤,温格高的Cervélo S5气动战车也才7.385公斤的时候,约翰内森这辆8.2公斤的“异类”显得格外突兀,像极了赛场上的“另类时尚”。它就像一个肌肉男混进了模特T台,格格不入,却又带着一种无法忽视的强大气场。但偏偏,这个异类在平路赛段,尤其是里尔那段以平坦为主的起始赛段,成了Uno-X车手们的心头好。这不就是Ridley在用一种“反向营销”的方式,向全世界宣告:老子造的车,就算重,也能跑得飞快,甚至比那些轻飘飘的“仙女车”更快?!这简直是自行车界的“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啊!那些整天嚷嚷着“减重一克,快一秒”的,是不是得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信仰”了?
约翰内森这小伙子也不是傻,他可是个聪明人。他深谙“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道理。在山地赛段,他立马就把那辆沉甸甸的Noah Fast换成了Ridley宣传的“轻量化/空气动力学套件”Falcn RS。我们之前测试Falcn RS禧玛诺Ultegra套件版的时候,实测重量是7.4公斤。嗯,虽然不能算“轻若无物”,但总归比那8.2公斤的“大胖子”强多了,就像从开着一辆重型坦克平原突击,切换到山地时立马换成灵活的轻型突击车,战术灵活,毫不含糊。所以,别急着给约翰内森贴上“重型骑士”的标签,人家只是在对的时间,选择了对的装备。这不仅仅是选择车,更是选择一种战术,一种策略,一种对赛道的敬畏和对胜利的渴望。这不就是咱们平时玩游戏,根据不同地图换装备的道理吗?总不能指望一把狙击枪包打天下吧。
不过话说回来这辆Noah Fast 3.0,它重得有底气!Ridley这次可是把UCI(国际自行车联盟)那帮老古板的规则玩到了极致,玩成了艺术品。你知道UCI有个8:1管材比例的极限吗?就是车架管材的横截面最长边和最短边之比不能超过8:1。Ridley直接把Noah Fast的头管做到了“超深”,深到什么程度?深到几乎快碰到这个8:1的极限了!这简直是把空气动力学武装到了牙齿,把风阻降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Ridley自己都吹牛皮了,说这新车在时速50公里的时候,比前代车型气动性能提升了8.5瓦!8.5瓦啊!在高手对决中,这可是能决定胜负的关键!这简直是“一力降十会”的典型案例——用极致的气动性能来弥补重量上的“先天不足”,就像一个武林高手,虽然胖了点,但内功深厚,一招一式都能震慑对手,你还敢小瞧人家吗?
而且这辆车不光头管深得“离谱”,座管也跟着“不走寻常路”,倾斜度竟然高达75.5度!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车手可以更激进地趴下,获得更优化的气动姿态,把自己变成一支离弦的箭,只为撕裂空气,追求风驰电掣的速度。Uno-X车队今年可是从挪威本土品牌Dare跳槽到了Ridley,这选择Noah Fast 3.0,显然不是脑袋一热拍的板。他们看中的,就是这辆车在平路冲刺和破风能力上的绝对优势。在环法这种赛事里,平路赛段的争夺同样激烈,甚至决定着总成绩车手能否顺利通过,以及冲刺手们能否拿到宝贵的积分和赛段冠军。所以,Ridley Noah Fast 3.0的存在,就像一个打破常规的挑战者,它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快”!它在用自己的“重”,向那些“轻”的观念发出挑战。这就像那些在时尚界,总有人敢于挑战主流审美,结果反而引领了新的潮流,让人大跌眼镜。
再看看约翰内森这辆重型气动怪兽”的细节配置,你会发现,它武装到了牙齿,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升级后的禧玛诺Dura-Ace套件,这可是顶级中的顶级,变速精准,刹车灵敏,没什么可挑剔的。但亮点来了,他竟然把标准的禧玛诺Dura-Ace后拨导链器换成了CeramicSpeed OSPW RS Alpha!这玩意儿,通过超大的导轮和陶瓷轴承,据说能把传动系统的摩擦力降到最低。你可能觉得这有点儿“玄学”,但对于职业车手来说,哪怕是0.1瓦的节省,都是值得的。这就像那些追求极致的赛车手,连螺丝钉都要用钛合金的,为的就是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提升,但这些微小的提升叠加起来,就能构成巨大的优势,甚至能决定你能不能在冲刺线前,以半个轮子的优势绝杀对手。FSA提供的PowerBox Team功率计,则确保了训练和比赛数据的精准性,让车手对自己的输出心知肚明,每一瓦的输出都能被精确记录,为后续的训练和战术调整提供最可靠的依据。这可不是我们平时骑着玩,随手装个码表就行的。
还有那些反人类的配置:Noah Fast全系车把顶部宽度只有360毫米!窄得像什么?像两把刀片!这再次印证了Ridley对气动性能的极致追求,牺牲了一点点操控的舒适性,换来的是迎风面积的进一步缩小。约翰内森的把立有效长度更是达到了135毫米,这说明他把骑行姿态拉得非常激进,几乎是整个人都趴在了车把上,像一支离弦的箭,只为撕裂空气,追求风驰电掣的速度。这种极致的姿态,对车手的柔韧性和核心力量是巨大的考验,但也意味着他们能将每一瓦的输出,都最大程度地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说实话,我看着都替他脖子疼。
轮组方面约翰内森训练时用的是老款DT Swiss ARC 1100 Dicut,内宽20毫米,深度62毫米。这轮组,深截面,气动性能一流,搭配30c的马牌GP 5000 S TR后胎和29毫米宽的马牌Aero 111前胎,简直是为平路高速巡航而生。这种配置,就是告诉你,这辆车,生来就是为了快,为了在平坦的赛道上碾压一切!它不是为了爬坡,不是为了轻盈,它就是为了在平路上,像一台推土机一样,把风阻踩在脚下,把对手远远甩开。
不得不提的是约翰内森的座垫选择——Prolog的经典款,而不是现在流行的3D打印座垫。这多少有点儿出乎意料,在大家都追求最新科技,恨不得把屁股都打印出来的时候,他却选择了经典。或许,这是他个人习惯,或许,这是他找到的最适合自己的“舒适区”。毕竟,在动辄几百公里的环法赛段,一个不合脚的座垫能让你生不如死,哪怕是多0.1瓦的输出,也得建立在屁股不疼的基础之上。而那对经典的Tacx Ciro水壶架,则像是在这辆高科技战车上,留下了一丝丝的复古情怀,也让人看到了职业车手对实用性和可靠性的考量,毕竟,水壶飞了,再快的车也白搭。有时候,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是吗?
所以你看Ridley Noah Fast 3.0,它不是一辆“轻量化”的模范生,它更像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学霸”,偏科严重,但偏偏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气动和速度——做到了极致。它在用8.2公斤的“体重”,向全世界宣告:在环法,速度才是硬道理,而重量,有时候只是一个可以被“克服”的数字!这辆车,以及Uno-X Mobility车队在环法赛场上的精彩表现,无疑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在追求极致性能的道路上,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轻若无物,还是快如闪电?或许,答案就在那些在赛场上突破极限的车手和他们脚下的战车里。你觉得呢?是不是感觉,那些曾经被我们奉为圭臬的“真理”,有时候也需要被重新审视一下了?毕竟,这个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精彩,也远比我们认为的“常识”要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