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篮以75比72险胜波黑男篮,为亚洲杯前的系列热身赛画上句号的夜晚,一份看似全面的个人数据,却未能给广东宏远后卫胡明轩带来舆论上的平静。在这场全队出现了多达27次失误的“抽象”对局中,胡明轩贡献了10分,2个篮板,1次抢断,并送出了全队最高的6次助攻,可以说基本锁定国家队名额。单从数据层面审视,这无疑是一份相当积极的成绩单,体现了他在得分与组织两端的贡献。然而,竞技体育的评判体系有时并非完全由数据构成,赛后,胡明轩非但没有得到与其数据相匹配的肯定,反而陷入了一场由特定媒体人点燃,并由部分球迷跟进的舆论漩涡之中。(信息源@导演躺那)
这场针对胡明轩的议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一位在社交媒体上颇具影响力的辽宁媒体人。这位向来不吝于发表争议性观点的评论员,在比赛结束后第一时间,便截取并发布了一段胡明便在比赛中的视频片段。画面内容显示,胡明轩在一次进攻中,持球消耗了长达22秒的时间,最终才将球传给了内线的队友胡金秋。该媒体人配以“求科普,小胡这种打法是什么战术?”的文字,用一种看似无辜提问,实则充满讽刺意味的方式,将矛头直指胡明轩的场上选择。这种将单一回合从整场比赛中剥离出来,并加以引导性评论的做法,迅速为后续的舆论定下了基调。它巧妙地绕开了球员的整体数据和贡献,将所有焦点都集中在了一个看似能够体现其“打法不合理”的孤立瞬间,其意图不言自明。
在该媒体人的带动下,不少辽宁球迷也迅速跟进,对胡明轩的这个回合展开了毫不留情的冷嘲热讽。有球迷将其总结为“原地打转之到时间甩锅战术”,生动地描绘出一种消极拖沓的比赛形态。更有评论指出,这就是典型的国家队固化战术的缩影,即一人在外线运球,其余四名队友如同站桩一般等待,而持球者又缺乏有效的个人突破能力,最终导致24秒进攻时间在无效的运球中被白白消耗。这些评论,将对一个回合的批评,上升到了对一种打法甚至一种战术文化的批判。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声音大多来自于特定地域的球迷群体,这使得整场讨论的性质变得更为复杂,其中除了技战术的探讨外,似乎还夹杂着不同地域球迷之间长期存在的情绪对立与偏见。
当一名球员交出10分6助攻的全面数据,却依然因为一个22秒的回合而遭到口诛笔伐时,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背后的深层原因。胡明轩到底得罪了谁?这个问题或许没有一个简单的解答。从表面看,他得罪了那些追求流畅进攻、反感无效控球的观众。但从更深层次看,他可能触动了某些媒体人希望通过制造对立来获取关注的神经,也成为了地域篮球纷争中一个便于攻击的符号。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中,一名球员的评价,早已不单纯由其场上表现决定,他的俱乐部归属、过往的经历、甚至媒体的议程设置,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公众对他的看法。将一场40分钟的努力,简化为一段22秒的视频,用孤立的“黑点”去覆盖整体的亮点,或许只有部分辽宁媒体人才能做得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