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一场70年未遇的特大山洪咆哮着突袭天津蓟州区。泃河沿线13个村庄瞬间被洪水吞噬,下营镇常州村累计降雨量高达252.6毫米,洪峰流量一度达到每秒2300立方米,水面高出桥面2米,无数房屋被淹甚至坍塌。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不仅是对地方应急管理体系的严峻考验,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在绝境中闪耀的社区互助之光。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洪魔,蓟州区迅速启动最高级别防洪一级响应,紧急转移安置群众超过1万人。然而,在官方救援力量高效集结的同时,那些发生在洪水中的普通人互助故事,才真正构筑起一道道连接绝境与希望的生命之桥。当通讯中断、道路阻断,专业救援队伍难以第一时间抵达时,正是当地村民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对邻里的情谊,自发组织起最初的自救。例如,在洪水中抱树求生的两名工人,他们的坚韧不仅是个体的挣扎,更可能是在初期信息不畅时,村民间口口相传、相互告知险情,促使他们采取了这种极端却有效的自救方式。同样,那52名被困农家院阁楼的游客,他们在断水断电的狭小空间里相互扶持,这种集体求生的本能和互助,为后续专业救援队的精准定位和转运赢得了宝贵时间。这些案例虽由专业队伍完成最终救援,但其背后折射出的是社区内部自发的信息传递、风险共担以及初期自救的默契,正是这些“无名英雄”的本能反应,为专业救援创造了条件。
这些互助场景深刻揭示,在自然灾害面前,除了政府主导的应急响应,社区自救与邻里互助是不可或缺的“第一道防线”。它弥补了公共救援的“盲区”,加速了信息传递与初期自救进程。当洪水以惊人速度上涨,农家乐老板在不到两分钟内房屋即被淹没的现实,更凸显了基层社区在预警响应和初期自救中的关键作用。这种基于地缘和情感连接的互助,不仅能够挽救生命,更是社会韧性的集中体现。
因此,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如何将这种灾难中迸发的互助精神常态化、机制化。这需要政府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社区应急预案的普及和演练,提升居民的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例如,可以推动建立“邻里守望”互助小组,定期开展模拟洪灾避险演练,让每家每户都清楚撤离路线和避险点。同时,利用现代技术,如简易的社区应急广播系统或基层微信群,确保预警信息能“村到户到人”,让村民在灾难来临前就能迅速组织初期自救。此外,鼓励和支持民间救援力量与社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共同开展培训,形成“专业救援+社区自救”的协同防灾减灾格局。
蓟州洪灾中的凡人壮歌,是人类面对灾难时闪耀的人性光辉,更是对我们社会韧性的深刻叩问:构建一个互助有援、人人有备的社区,才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挑战的关键基石。让邻里互助的火种,在每一次考验中,都能点亮生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