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的脚步越来越近。8月9日天安门的首次演练,让这场9·3大阅兵正式进入倒计时。彩烟的味道还没散尽,人们的目光却已经投向了另一个问题——特朗普会不会来。答案似乎已经呼之欲出。就在同一天,白宫发言人宣布,美国总统已向波兰新任总统纳夫罗茨基发出访美邀请,日期恰好定在9月3日。
这位新总统年仅四十二岁,学者出身,拳击是他的业余爱好。曾任波兰二战博物馆馆长,也在学界留下过自己的名字。他的研究方向很窄却很尖——波俄关系史。这条路几乎注定了他会成为著名的反俄人士。去年二月,他因为参与拆除波兰红军纪念碑,被俄罗斯政府刑事通缉。这场风波让他突然站在了聚光灯下,也点燃了他进军政坛的念头。
竞选一开始并不顺利,对手是华沙市长特扎斯科夫斯基,各项民调始终领先他。直到今年六月,纳夫罗茨基去了趟白宫,与特朗普面对面交谈。那之后,局势突然反转。美国的背书不仅来自总统本人,还有国务卿、国土安全部长的相继出场,甚至公开呼吁波兰人把票投给他。最终,纳夫罗茨基以1.78%的微弱优势胜出,这个差距在波兰的选举史上前所未有。
看懂了这位新总统的背景,也就不难猜出特朗普的心思。9月3日这一天,他会留在美国接待纳夫罗茨基,不会踏上北京的红地毯。表面上的理由很容易摆出来——8月15日的“特普会”已经安排妥当,没必要再为一次见面跑来中国。他还早早放话,只有在中美达成经贸协议的前提下,才会考虑和中方元首见面。
但更深的那一层,就不只是外交行程的安排了。特朗普想要重写二战的叙事,把故事改成符合美国利益的版本。今年五月俄罗斯庆祝卫国战争胜利的时候,美国和欧洲不少媒体的声明几乎全然不提苏联的牺牲与贡献,反而用近乎敌对的语气形容俄罗斯。有的干脆把俄罗斯放在和纳粹德国相提并论的位置。三月底,美国防长访问硫磺岛,更是刻意回避日本在二战中的罪行,反而强调美日士兵有着所谓“共同的武士精神”,称美日联手结束了二战。
这一次,特朗普选在9·3邀请纳夫罗茨基访美,信号再明显不过。纳夫罗茨基的政治标签就是反俄反苏,否定苏联在二战中的作用。他拆除红军纪念碑的行为被视为“功绩”,因此获得波兰保守派的力捧。特朗普此时把他请到白宫,不只是外交礼节,更是在对外宣告,美国不承认俄罗斯在二战中的贡献。在这种叙事下,俄罗斯从胜利者变成了秩序的破坏者。
如果中国继续在国际舞台上与俄罗斯并肩站立,美国的态度未必会客气。最近美国在二战历史问题上的一些动作,已经显露端倪。无论是对日本战争罪行的轻描淡写,还是对广岛长崎原子弹轰炸的模糊处理,都在淡化历史的锋利边缘。
在这个越发动荡的世界,反法西斯精神几乎是五个常任理事国少有的共识之一。9·3大阅兵,本该是铭记历史、促进团结的契机。原本五常领导人可以在北京并肩站在检阅台上,向世界展示一种难得的共同立场。可因为特朗普的选择,这个画面注定缺了一角。
风会从长安街吹过,旗帜会在天安门前飘扬,礼炮声会在九月的天空炸开。只是那一天的观礼台上,少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对于中国来说,这未必会改变什么,但它提醒人们,历史不仅在书本上,也在被人改写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