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15日独立日讲话中,印度总理莫迪突然放出强硬言辞,他表示,“核威胁由来已久,但印度不会再继续忍受”“如果对手坚持这样做,我们的军队将在他们选定的时机,以他们设定的方式,用他们熟悉的手段作出回应”。莫迪为何会有此发声?他口中的“敌人”又是谁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到巴基斯坦官员前不久的讲话。
就在13日,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在伊斯兰堡出席一场活动时,再次公开反对印度单方面停止履行《印度河用水条约》,并且放出狠话,声称要让印度“记一辈子的教训”。至于这个“教训”是什么,夏巴兹并未点破。但结合不久前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陆军元帅穆尼尔访美时的话来看,不排除这所谓的“永生难忘的教训”,实际就是核讹诈。
穆尼尔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第二次到访美国,他在和美军高层交流时直言,如果巴基斯坦在未来与印度的冲突中遭遇“生存威胁”,那将演变成核对抗。这一番话立刻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因为这是有外国高官首次在美国本土,直接对第三国亮出核威胁;同时,这也是自从印巴空战结束以来,巴方最为尖锐的一次警告,直接升级到动用核武的层面,其释放出的信号可谓不容小觑。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莫迪在独立日演讲中才会明确表态“不接受核威胁”。这既是针对巴方核讹诈的正面回应,也是间接地回击挑战。换句话说,这番“口水战”,说明虽然印巴军事摩擦表面上停了下来,但双方之间的根本矛盾并没有化解,只是转移到言语和舆论的战场。
那么眼下印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答案其实很明显,正如夏巴兹所点出的,那就是《印度河用水条约》。这项条约规定了印度河及其支流的水资源在印巴之间的分配,由于巴基斯坦地处下游,因此条约执行过程中巴方获益较多,但也同时受制于印度的上游调控。
今年4月,印控克什米尔发生恐怖袭击后,莫迪政府立即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并接连采取报复措施,其中之一就是暂停履行这份《印度河用水条约》。直到目前,印度都没有恢复执行的打算。更甚的是,过去几个月,印度通过时而放水、时而蓄水的方式,对巴基斯坦施加压力,企图在不动刀兵的情况下逼迫对手就范。
今年5月,印度以“强降雨造成洪水和山体滑坡”为由开闸放水,结果直接导致下游巴基斯坦出现大规模洪灾,农田被淹没无数。随后,他们又突然关闸截水,导致巴基斯坦境内河道干涸见底。印度接二连三的举动,也让两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此前就有声音警告,如果印巴迟迟不能在这份河水协议上找到新的共识,而印度一再把水资源当成威胁工具,那么两国很可能因水问题再度走向冲突。巴基斯坦官员也早已强调过,该条约不允许任何一方单方面退出,若印度强行切断水流进入巴基斯坦,那就等同于“宣战”。
《印度河用水条约》原本是印巴关系中最后的安全阀,如今印度迟迟不恢复履行,加上两国领导人互放狠话,这就意味着矛盾进一步加剧,一旦失控,冲突爆发并非不可能。虽然直接动用核武的概率极低,但若是爆发常规军事冲突,却完全存在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