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拾屋子翻出压箱底的保单,1998年买的中国人寿重大疾病险,年交507元,合同写着20年交满。掐指一算,自己都交了27年,本以为能拿回点养老钱,结果退保账户里只躺着1236元。这哪是理财?分明是给保险公司白打工!
当年销售员拍着胸脯说“有病赔钱,没病存钱”,谁能想到存了27年,退保直接亏掉大半辈子的保费。翻开合同里的现金价值表,密密麻麻的数字看得人头晕——前十年几乎没涨,最近几年才慢悠悠往上爬。算下来,这27年交的13689元保费,退保只拿回不到十分之一。
前几天跟邻居老张聊起这事,他拍着大腿直叹气:“我去年退保的养老险更离谱,交了15年总共12万,退保才拿回7万!当时销售说‘复利滚存,养老够花’,现在倒好,连本金都搭进去小半。”老张的话让我想起自己这份保单,合同里白纸黑字写着“现金价值按低、中、高三档演示”,可销售员当年只给我看高档收益表,压根没提前几年退保亏多少。
保险这玩意儿,真不像买菜能当场验货。我翻出当年签的合同,厚厚一本,密密麻麻全是专业术语。“保险期间”“保险责任”“免责条款”这些词,当时根本没耐心看,销售员说“都是格式文本,不用细琢磨”,我就信了。现在才明白,最该盯着的就是那张现金价值表——它就像保险的“价格标签”,什么时候能回本、退保能拿多少钱,全写在上面。
朋友阿琳更有意思,她去年想给孩子退保教育金,结果发现退保损失比孩子一年学费还高。她跟我说:“要不是翻出合同仔细看,我差点当冤大头。现在才懂,买保险不是交完钱就完事,得像查快递似的盯着每一步。”
我特意找做保险经纪的朋友问过,他说现在银保监会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在合同里附现金价值表,但很多人根本不看。他见过太多案例:有人交了10年重疾险想退保,结果只能拿回一半保费;有人买了分红险,年年拿的红利还不够交保费。“其实现金价值表不难看,就是年份和对应金额两列,关键是别嫌麻烦。”朋友边说边给我看手机里的截图,“你看,前5年现金价值可能只有保费的10%-20%,第10年勉强到50%,20年后才慢慢追上本金。”
那现在这份保单该怎么办?我对着现金价值表算了笔账:再交3年,总共交满20年,那时候现金价值大概能到1.8万,差不多覆盖本金。可问题是,这3年里万一得大病,保险公司赔的钱会不会比继续交的多?要是没生病,到60岁退保能拿回多少?销售员当年说的“保障终身”还在吗?这些问题像团乱麻,越想越头疼。
想起前几天刷到的新闻,有位大爷买了20年的分红险,退休后想取钱才发现,所谓“年年分红”其实是保额分红,钱还在保单里滚,根本拿不出来。大爷气得直骂街:“销售说‘每年领钱’,结果连本都取不出来!”这让我更警惕——买保险不能光听销售员画饼,得把合同翻个底朝天,尤其是现金价值表、保险责任、免责条款这三张纸,得当教科书一样研读。
现在每次路过银行,看到理财广告写“年化3.5%”,我都想起自己的保单。1998年交507元,相当于现在至少3000块;现在退保拿1236元,连当年的零头都不够。要不是强制储蓄的心态作祟,这钱放银行吃利息都比锁在保险里强。可话说回来,保险也不是全是坑,我同事买的百万医疗险,去年住院花了8万,报销了7万多,这才叫“雪中送炭”。
说到底,买保险就像谈恋爱——得先了解对方脾气性格,再看合不合适。别被“一生保障”“稳赚不赔”的甜言蜜语冲昏头,多看看合同里的“丑话说在前头”,多算算退保能拿多少钱,多想想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毕竟,咱们交的不是保费,是真金白银;买的不是“保障”,是对未来的预期。要是预期和现实差太远,那这钱花得可就冤了。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信息披露系统、银保监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典型案例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