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蔺相如一直心怀遗憾,而廉颇也被迫流亡到国外。
廉颇是战国时代非常有名的一位大将军,和白起、李牧、王翦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他打仗非常厉害,从来没有输过,所以在他生活的年代,很多人都非常佩服他,给他很高的评价。
说到廉颇,人们常常会想到蔺相如。这两个人经常被一起提及,好像他们之间有着说不清的联系。
故事的开始源于和氏璧。这块宝玉引发了一系列事件,成为了故事的起点,推动了众多角色和复杂情节的发展。
赵王看着手里的和氏璧,忍不住感叹道:“周国有美石砥厄,宋国有宝玉结绿,梁国有悬愁之玉,而楚国有和氏璧,这和氏璧真是稀世之宝啊!”
快乐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没过多久,秦昭襄王就听说了赵国得到了和氏璧的消息。
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力量日渐增长。到了秦昭襄王的时代,在公元前288年,他自封为西帝,意图统一其他六国。虽然这个计划没有实现,但他的雄心壮志并未因此减弱。
听说和氏璧现在由赵王保管,他心里很不情愿,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这件宝物。为了获得它,他费尽心思,最终想出了一条极为巧妙的计策。
如果你想得到某样东西,就得先给对方一点好处。于是,他立刻给赵王写信,提出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珍贵的和氏璧。
这时,廉颇将军站了出来,对国王说:“陛下,我有重要的事情要报告。”
廉颇坦率地对国王说:“赵国的实力不如秦国,如果我们不把和氏璧交给秦王,他肯定会制造麻烦。这样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麻烦会很大。”
廉颇被赵王问得一时愣住了,只好拱手回答:“这个……臣目前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赵王对廉颇的回答很失望,会议气氛很尴尬,他心里很沉重。这时,宦者令缪贤听说这件事,赶紧去找赵王,说他有一个门客或许能帮上忙。
在春秋战国时期,王公贵族都喜欢养门客。战国时的四大公子,门客数量最多,据说他们各自偷偷招揽的门客人数竟然都超过了三千人。
宦官的首领称为宦者令,他们有时会出钱请人来稳固自己的地位。缪贤这位宦者令找来的帮手,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蔺相如。
据说有人解决了这个难题,赵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下令把他叫来见面。
蔺相如说:“赵国比不上秦国,我们自然不能拒绝这个请求。”
蔺相如说道:“秦王要用城池来换和氏璧,如果我们不答应,那赵国就理亏了。但如果给了他们和氏璧,他们却不给城池,那秦国就理亏了。大王应该把和氏璧交给他们,如果秦国不守信用,那么全天下都会笑话秦王是个不讲信用的人。”
蔺相如接着说:“如果大王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我愿意去秦国送和氏璧。我保证,玉在人在,秦王如果不给城池,我就是豁出命也要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听说赵国准备献上和氏璧,非常高兴,随即下令召见蔺相如。
蔺相如见到秦昭襄王,连忙把和氏璧递了过去。秦王接过和氏璧,仔细端详,连连点头说:“果然名不虚传,这和氏璧真是宝贝啊!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蔺相如见秦王只顾着高兴,忘了提换城的事,便想了个办法说:“大王,我听说和氏璧有些小毛病,想指给您看,让您明白。”
秦王没有怀疑,立刻吩咐宫女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接过璧后,突然转身,快步朝大殿的柱子撞去。
在《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中,记载了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两人之间的矛盾与情感纠葛被娓娓道来,同时也展现了他们为了赵国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
王把玉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接过玉璧后,立刻退到柱子旁边站定,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都竖了起来,帽子也被顶得高高的。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做出要往柱子上撞的样子,生气地说:“我来秦国的时候,赵国的人担心秦王不守信用,劝我别来,但我没听他们的。现在看来,大王根本没打算给赵国十五座城,如果再逼我,我就抱着璧一起撞柱子!”
秦王一看这情况,马上变得和气了,说:“咱们好好谈谈,我愿意把十五座城池给赵国,你看行不行?”
蔺相如听说秦王答应了,就坚定地说:“好的,我相信大王会守信用。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赵王非常尊敬大王,特意把它献上来。赵王献璧之前已经斋戒了五天,希望大王也斋戒五天,这样我才能把和氏璧呈上。”
秦昭襄王心里明白,现在要是把蔺相如惹急了,那可不得了。要是和氏璧真的被砸坏了,那可就麻烦大了,毕竟这可是无价之宝。他赶紧摆手说:“好!我答应你的条件!”
蔺相如回到家中,心里明白秦王不过是假装同意,实际上不会交出城池。他立即做出决定,找来手下,让他秘密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五天后,秦王结束了斋戒,再次召见了蔺相如,准备让他把和氏璧再拿出来。
蔺相如说道:“秦国的君主有二十多位,从穆公开始就没有遵守过盟约。我担心受骗,对不起赵国,所以已经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
秦昭襄王听说和氏璧到了赵国,正要生气,蔺相如却说:“秦国这么强大,赵国哪敢不从。如果大王派人去要这块璧,赵国肯定会给。但现在秦国还没割让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下璧玉得罪大王呢?”
秦昭襄王听了汇报后,气得跳了起来,狠狠地一拍桌子,马上命令要把蔺相如抓起来处死,好解心头之恨。
蔺相如说:“我知道骗了大王会死,但我甘愿接受惩罚,绝不后退。”
蔺相如这么一讲,秦王就为难了。杀了蔺相如也拿不到和氏璧,还会跟赵国闹翻,实在不划算。
想到这些,秦王没办法了,只好叫手下把蔺相如安全送回赵国。
蔺相如顺利将和氏璧从秦国带回国,保住了赵国的颜面。赵王非常高兴,授予他上大夫的职位。从此,秦国不再提起换璧的事情,这场风波也就此平息。
然而,秦王见第一个计划没有成功,马上想出了一个新的方法。
按照《史记》里的记载: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占领了石城。第二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杀了两万人。秦王派人告诉赵王,想在渑池和赵王会面,商议和好之事。赵王害怕秦国,不想去。廉颇和蔺相如劝说赵王,赵王才决定前往,蔺相如也一同前往。
秦王下令攻打赵国,占领了石城。第二年,他又发兵进攻,导致两万人丧生。为了显示实力,秦王邀请赵王到渑池进行会谈,共同商议盟约。
听到这个消息,赵王感到非常害怕。记得以前,楚怀王因为与秦国结盟,被扣留在秦国多年,最终死在了那里。这件事还历历在目。赵王担心自己也会步楚怀王的后尘,于是赶紧召集大臣们一起商量对策。
廉颇听到这个消息后,赶紧对赵王说:“大王,您要是不去,咱们赵国就会显得很胆小怕事,肯定会被其他国家笑话的。”
看到这情景,蔺相如赶紧上前对大王说道:“大王,我愿意陪您一起去,为您护驾保驾。”
廉颇一看这情况,建议说:“大王这次出行,从出发到会谈结束回国,最多用三十天。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还没回来,请允许我扶太子登基,断了秦国的念头。”
赵王一行人到了渑池,发现秦王已经在设宴款待。宴会进行得正欢,秦王突然叫停了歌舞,邀请赵王来弹奏一曲,增加气氛。
赵王轻松地弹起琴来。一曲结束,秦国的史官忽然站起来大声说道:在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同用餐,赵王亲自弹琴为秦王增添乐趣。
听到这话,赵王非常惊讶,蔺相如也很生气。他连忙走到秦昭襄王面前说:“大王,赵王听说您喜欢秦地的音乐,不知可否让我献上一个缶,咱们一起娱乐一下?”
秦昭襄王听了,一脸惊讶,忍不住反问:“你的话是真的吗?这太让人不敢相信了!”
蔺相如坚决将瓦盆送到秦王面前,请求他敲一下来活跃气氛,但秦王完全不理,场面顿时变得十分紧张,两边都显得剑拔弩张。
蔺相如说:“我在这儿,离大王只有五步远。如果大王不答应我,我就豁出去了。五步之内,我的血一定会溅到大王身上。”
秦兵看到蔺相如对秦王威胁,准备上前动手,却被蔺相如厉声喝住:“谁敢乱来!”他的声音充满了力量,让大家全都愣住了。
秦王无奈,勉强敲了一下瓦盆,脸上满是不高兴。
蔺相如立刻大声对御史说:“快记下来,今天秦王为赵王演奏了缶乐!”
那场宴会最后变得十分尴尬,秦王一直没占到什么便宜。他心里明白,廉颇肯定已经做好了周全的防备,根本没办法扣住赵王。虽然心里有些不甘,可最后也只能无奈地把赵王送回了赵国。
赵王安全回国后,多亏蔺相如帮忙。他立刻任命蔺相如为上卿,让蔺相如的地位一下子超过了廉颇。
赵国又躲过一劫,本该高兴庆祝,没想到廉颇却对蔺相如升职心怀不满,非常生气。
蔺相如刚刚解决了与秦国的争端,以为事情可以顺利进行,没想到大将廉颇又对他产生了不满。那么,他是怎么化解与廉颇之间的矛盾的呢?
廉颇一个人在家喝酒解闷,心想王宫里肯定是一片热闹,蔺相如肯定得意洋洋。一想到自己竟然比不上他,心里真是难受极了。
廉颇的部下看到他一个人喝酒解闷,便轻声询问。得知蔺相如升官并且地位超过了廉颇,部下的话让廉颇心中的不快立刻爆发出来。
他一把将酒杯砸在桌上,怒吼起来:“够了!我是赵国的大将军,立下了无数战功,可蔺相如那家伙,就靠一张嘴,职位居然比我高。他出身那么低,我怎么能咽下这口气?下次见着他,我一定要让他丢脸。”
下定决心后,廉颇就盼着找个机会羞辱蔺相如,可是左等右等,蔺相如一直没有来上朝,这让他感到非常奇怪。
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赵国有两位大将,他们就是廉颇和蔺相如。他们之间的恩怨纠葛,体现了智慧和勇气,以及宽容的较量。
听到这个消息后,蔺相如决定不与廉颇见面。他上朝时常常说自己生病了,不想和廉颇争高低。有一次出门时,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头,避开了他。
蔺相如听说廉颇要当面羞辱自己,干脆装病不上朝,避免和他见面。说起来,蔺相如被廉颇冤枉,也挺冤枉的。
在渑池的会盟上,蔺相如勇敢站出来,与秦王针锋相对,确保赵王不受欺负。回国后,赵王奖励了蔺相如,但这让廉颇心里很不是滋味,蔺相如对此感到非常为难。
可是,一直逃避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蔺相如也想不出好办法,只能无奈接受这个现状。
这天,蔺相如像往常一样在街上散步,突然发现廉颇一脸生气地朝他大步走来。一看这架势,他赶紧掉头就走。
廉颇大声喊:“站住!急着去哪儿呢?”
蔺相如向廉将军道歉说:“廉将军,实在不好意思,我突然想起家里有点急事,得先走了,咱们改天再聊吧。”
说完后,蔺相如立刻迈着大步,头也不回地迅速离开了现场。
蔺相如好不容易躲过一劫,结果这事传到了手下耳朵里。那些原本对他挺敬重的手下,也开始背后议论他,甚至还嘲笑他。这让蔺相如心里特别难受,又委屈又烦恼。
那天,有个手下认为蔺相如太胆小了,就来找他辞行:“大人,我实在看不惯您这样畏畏缩缩的,想离开这里,请您准许。”
蔺相如疑惑地问道:“你为什么突然要走呢?是不是我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让你不高兴了?”
他诚实地回答:“我来见您,是因为仰慕您的品德。但见到廉颇将军时,我还是退缩了,没想到自己竟如此胆小怕事。”
蔺相如听了这话,并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问对方:“你认为,廉颇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一个更厉害呢?”
虽然心里有点疑惑,手下还是说:“肯定是秦王没错。”
蔺相如接着说道:“秦王那么强势,我都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骂他,更别提羞辱他的手下大臣了,我又怎么会怕廉将军呢?秦军之所以不敢来侵犯赵国,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如果我们两人之间起了冲突,对国家来说可不是好事,所以我选择先为国家考虑。”
听了领导的话,员工彻底改变了主意,不再想辞职,决定好好工作。
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话,心里很复杂,觉得非常惭愧:“看来是我太看重名利了,我才是小人。来人,把我绑了,送到蔺大人府上去道歉。”
《史记》里面记载说:
两个人最终和好了,成了非常好的朋友。他们互相许诺,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像割脖子的盟誓一样,坚守这份深厚的友谊。
廉颇和蔺相如和解后,关系变得更加亲密,成了非常好的朋友。他们一起努力,共同工作,让赵国成为了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在公元前263年,秦国的大将白起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韩国的上党郡。而上党郡的太守冯亭正准备写投降书,但他不打算投降秦国,而是想投降北方强大的赵国。
赵孝成王继位后,收到了冯亭的投降信,心里非常高兴。上党郡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能将其纳入赵国版图,赵国的实力将会大大增强。
赵孝成王担心秦国太强,怕接收上党会引起秦国报复。他心里没底,就去找平阳君赵豹商量,但赵豹并不赞同接收上党。
赵豹觉得,上党郡已经是秦国的地方了,赵国如果去管,肯定会惹怒秦国。这样一来,赵国不仅得不到好处,还可能给自己招来麻烦。
赵孝成王听了赵豹的建议后,心里有些犹豫,可还是对上党郡念念不忘。于是他又去找平原君赵胜商量,赵胜觉得,上党十七个城池这么大的一块肥肉,怎么能不抢到手呢?
在《东周列国志》的记载中,东周时期是一个充满纷争的时代。各个国家之间发生了许多扣人心弦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有错综复杂的权谋斗争,还充满了英雄豪杰的传奇经历,让人回味无穷。
调动了百万大军去攻打邻国,可是多年过去了连一座城也没拿下。而现在,我们没有花费一兵一卒,一粒粮食,就得到了十七座城池,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绝不能放过。
在战国时代,唯一能和秦国抗衡的就是赵国,两者的军事力量差不多。但是,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政治上有了很大进步,相比之下,赵国的政治就显得有些落后了。
赵国明白改革需要时间,所以先决定接收上党来增强国家的实力和军队的力量。这样一来,在将来与秦国的较量中,赵国就能有更大的胜算。
赵孝成王收了上党郡,心里明白秦国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为了防备秦国的报复,他决定派一位大将去守卫上党,确保安全。
赵王问平原君有没有人能对付秦国的名将白起。平原君想到了经验老到的廉颇,他说虽然廉颇进攻不如白起厉害,但在防守上绝对能顶得住。
赵孝成王决定接收上党郡,便派平原君前去接管,并安排廉颇一同前往,负责守卫工作。
如今,白起指挥的二十万大军已经驻扎在城外,准备迅速攻取上党。然而,秦昭襄王突然下令紧急撤军,这让白起感到非常不解。
当赵国接管了上党地区后,秦国的丞相范雎建议秦王撤回军队。他认为,赵国获得上党后实力会有所增强,再加上廉颇这样的猛将守卫城池,想要打败他们并不容易。因此,范雎建议暂时休整军队,等待更合适的时机再行动。
白起对赵国的干预感到十分愤怒,一心想要和廉颇一决高下,多次请求秦王让他去攻打长平。然而,秦昭襄王担心冒险,最后还是让白起撤兵回去了。
自古以来就有句话叫做“好饭不怕晚,时机到了再说”。秦国为了这个目标准备了两年,积蓄力量。到了公元前261年,秦昭襄王率领五十万大军进攻赵国的长平,决心要夺回上党地区的失地,洗刷耻辱。
面对秦国派出的五十万精兵,赵国毫不畏惧。赵孝成王任命廉颇为将领,并调集了五十万大军,在长平地区严阵以待,准备迎战。
不久之后,秦军和赵军的一百万大军在长平地区聚集,四周都是各种武器装备。这场战争将会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最惨烈的一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秦国这次出兵,先是派大将王龁率军前往。王龁带领的秦军势如破竹,连下多座城池,最终一直打到了长平城的外围。
这时候,老将军廉颇稳守城池,没有急于出战,而是加紧加固城墙的防御工事。不管秦军怎么挑衅,他都稳如泰山,不为所动,不打算迎战。这样一来,两军就进入了紧张的对峙状态。
廉颇的防御计划起初效果很好,两军僵持了一年,秦军一直没能取得任何进展。
很快,邯郸城内就流传着廉颇年老力衰的消息。这些传言不久便传到了赵孝成王那里。
赵孝成王对廉颇只守不攻的做法感到不满意,以为他是害怕秦军。但实际上,这正是秦相范雎的计谋,他希望通过这种手段让赵国产生内部分歧,从而扰乱赵国的军事部署。
他通过给赵国官员送礼,在邯郸散布关于廉颇的谣言,制造混乱,试图挑拨离间。这一行动正好触动了赵孝成王最脆弱的神经。
赵孝成王因为长平之战国家元气大伤,心里非常着急。为了早日结束这场战争,他决定换掉老将廉颇,改由赵国著名将领赵奢的儿子赵括来指挥。
那时候,蔺相如已经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他听说这件事后,多次向赵孝成王请求收回成命,可是赵孝成王一直没同意。
最终,白起在长平重创了赵括的军队,赵括也被箭射死了。随后,四十五万赵军被活埋,赵国因此元气大伤。不久后,蔺相如也在哀伤中去世了。
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蔺相如为人谦和,廉颇敢于承认错误。他们亲身演绎了负荆请罪的感人故事,用真诚的心传承了将相和睦的佳话。
郭开掌权后,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把廉颇排挤出了朝廷。廉颇看到自己在朝中已无作为的空间,就搬到了大梁,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朝廷。
当秦国的实力重新恢复,打算吞并其他六国的时候,赵王才想起廉颇。但是郭开从中作梗,一句“廉颇老了,还能打仗吗?”不仅让廉颇感到心酸,也让整个赵国陷入了一片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