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一提到运-20,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画面,还是九三阅兵那天。好几架飞机排成雁阵,几乎是压着天安门城楼的顶飞过去,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是一种巨大的、沉甸甸的安全感,好像天都被这翅膀给护住了。这个被大家亲切地喊作“胖妞”又被寄予厚望叫作“鲲鹏”的大家伙,不只是个铁疙瘩,它真的是一种象征。
然后你再一听,说这宝贝疙瘩的生产线现在跟下饺子似的,产能正在“爆兵”,那心里头就真有点痒痒了:这要是拿出去卖,得是个什么价?
我跟你说,这价格可能真就是一个“小目标”起步,而且绝对物有所值。
你别看它大,它可不是傻大个儿。敢开这个价,凭的是真本事。这背后是多少航空人一辈子的心血,是我们自己大飞机“三剑客”里最壮、最先挑大梁的那个。它的力气大到什么程度?最大起飞重量二百二十吨,肚子里能塞进去超过六十六吨的货。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说,我们陆军最先进的那种主战坦克,它能直接囫囵个儿吞进去,然后拍拍翅膀就带你到几千公里外的地方。
而且它还不笨重。为了让这个胖妞飞得快、飞得远、还省油,设计师们给它安了一对特别聪明的翅膀,那个技术术语叫“超临界翼型”,听着玄乎,说白了就是特别会跟空气“打交道”,能把飞行阻力降到最低。所以它能用每小时八百公里的速度舒舒服服地巡航,加满油一口气能飞七千八百公里。
当然了,我们不回避,它的身上确实能看到些前辈的影子,比如俄罗斯伊尔-76的总体感觉,还有美国C-17的一些设计优点。但学习和借鉴不丢人,关键是内核已经完全是我们自己的了,是彻彻底底的脱胎换骨。发动机、航电系统,这些核心的东西,跟我们以前只能买的伊尔-76比,那简直就是两个时代的产品。尤其是在那些跑道不怎么样的野战机场起降,更是它的拿手好戏。
好,东西是好东西。那放眼全世界,能跟它掰手腕的都有谁呢?
先说那个曾经的神,美国的C-17“环球霸王”。这家伙,卖给自家人和卖给外人,那完全是两本账。美军自己拿,差不多1.5亿美元一架。卖给英国、澳大利亚这种穿一条裤子的盟友,价格也还算公道,澳洲1.9亿,英国2.2亿。可要是换了别人,那价格就得看你有多需要、关系有多铁了。印度当年急着要提升战略运输能力,一口气花了58亿美元买了11架,啧啧,这里头有多少是飞机的钱,有多少是“交情”和配套服务的钱,那就得自个儿品了。最要命的是,人家波音的生产线早就关了,这玩意儿已经绝版了,你有钱也只能去淘二手的。
再说俄罗斯那位老哥,伊尔-76的深度升级版,伊尔-76MD-90A。性能确实提上来了,但它的故事就有点心酸了。俄军方2012年签的合同,一架才1.15亿美元,听着真便宜。结果呢?工厂发现造一架亏一架,这买卖做得憋屈啊,差点把厂子拖垮。到了2020年没办法,只能跟军方重新坐下来谈,最后订单数量砍了,单价却涨了三分之一还多。这事儿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他们的产能和成本控制,遇到了大麻烦。
这么一圈看下来,是不是感觉思路一下就清晰了?C-17停产,成了传说;伊尔-76MD-90A受困于产能和成本,自己家都不太够用。全世界对重型运输机的需求却一点没少,市场空出来了,一个巨大的口子。
这时候,咱们的“鲲鹏”站出来,简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那价格怎么定?首先得想明白,虽然我们产能上来了,但第一要务肯定是先喂饱咱们自家空军,毕竟我们的战略需求太庞大了。所以能拿出去卖的,必然是有限的“精品”。
综合算下来,给那些关系好的朋友,开个1.5亿到2亿美元的“友情价”,我觉得是合情合理的。这个价格,比印度当年买C-17那个“天价”要厚道太多了,但又完全对得起运-20这一身世界一流的技术和性能。对于那些既想要强大的战略投送能力,又不想被当成冤大头狠宰一刀的国家,这吸引力,简直无法抗拒。
所以啊,运-20要是真走出国门,那可远不只是赚点外汇那么简单。它卖的不是冷冰冰的钢铁,是咱们的工业自信,是咱们的科技底气。每一架飞出去的“鲲鹏”,都是一张会飞的“中国名片”,它在无声地告诉世界:嘿,朋友,在尖端装备这个领域,除了那两个老玩家,现在你们有了一个新的、可靠的、而且价格公道的选择。
未来,当这只东方神鸟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划过异国他乡的天际线时,那才是真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