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社会的年轻人开始怀疑明天,这个国家的未来还剩下什么?
不是经济崩盘,也不是战争动荡,而是一种无声的溃退——人越来越少,老越来越多,钱越来越不够花。这不是预言,是此刻正在欧洲大地上演的现实。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柏林、巴黎这些繁华都市,年轻人宁愿合租地下室,也不愿结婚生子?为什么意大利小镇会把房子标价1欧元,却依然无人问津?表面看是房价太高、工资太低,但往深处挖,你会发现:这是一场关于“希望”的集体溃败。
上世纪80年代的东京,也曾灯火通明,人人相信努力就能出头。可当房价三年翻三倍,养娃成本突破百万人民币时,“成家立业”从人生标配变成了奢侈梦想。1987年,日本总和生育率跌破1.57,史称“1.57冲击”。从此,人口雪崩开始了。如今每两个上班族,就要养活一个老人。到2100年,日本可能凭空消失近40%的人口。
听起来像极了天方夜谭?可今天的欧洲,正踩着同样的脚印往前走。欧盟平均生育率只有1.46,西班牙和意大利更是低至1.2——这意味着两代人之后,人口直接腰斩。更扎心的是,将近四成欧洲年轻人坦言:不想要孩子,是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个世界还能变好。
气候危机、战争阴影、生活压力……这些不再是新闻里的遥远词汇,而是压在胸口的真实重量。有个德国朋友跟我说:“我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怎么敢让另一个生命来承受这一切?”这句话背后,不只是个人选择,而是一代人的精神困境。
而另一边,养老体系正在吱呀作响。法国政府想把退休年龄从62岁提到64岁,结果全国罢工,地铁停运、垃圾堆山。德国和法国的养老金支出已占财政预算超20%,相当于每个公民每年掏出五千欧元去养上一代人。这种“寅吃卯粮”的模式,还能撑多久?
有人说,移民能救急。2022年欧盟净流入250万移民,听着不少,但专家测算:要真正稳住人口结构,至少得翻倍。可问题是,移民越多,社会撕裂越严重。法国街头的抗议、德国极右翼政党支持率飙升、英国脱欧背后的焦虑……哪一桩不是围绕“谁才是我们人”展开的?
再看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葡萄牙的产科病房一家接一家关门;意大利农村三分之一的房子空置多年;北海道的小学操场长满荒草,铁门锈死。这不是末日电影,是正在发生的日常。
匈牙利干脆发钱催生,生得多补得多;西西里岛搞“1欧元买房”,只为换点人气。可这些招数,更像是在漏水的船上舀水,治标不治本。真正的病根,在于年轻人对未来的信任已经被一点点耗尽。
我们总以为人口问题是数字游戏,其实它是信心问题。当一个年轻人算完房租、医保、育儿成本后发现,拼尽全力也只能勉强活着,他自然会选择止损。而不婚不育,就成了最理性的“避险投资”。
但这避险的代价,由整个社会承担。没有新生儿的哭声,医院会关闭;没有足够的劳动者,养老金池子会干涸;没有消费主力,城市会萎缩。最终,繁荣褪去,只剩下一地沉默的老龄化城镇。
日本用三十年证明了:一旦滑入这个轨道,几乎无法回头。而现在,欧洲正站在同样的悬崖边。高房价、低生育、福利重负、移民矛盾……每一个都不是致命伤,但合在一起,就是一场慢性窒息。
如果连年轻人都不再期待明天,那所谓的文明进步,又是在为谁而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