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俄罗斯苏-30战机掠过爱沙尼亚上空,防空雷达刺耳的报警声响彻整片波罗的海沿岸。爱沙尼亚政府随即声称这是“赤裸裸的挑衅”,要求立即启动北约第四条,让盟友们坐到桌前,商讨如何集体应对。短短几分钟的越境飞行,却把整个北约推到了一场尴尬的争论之中。
镜头一边,是爱沙尼亚总理米哈尔,言辞激烈,强硬喊话,要给俄罗斯一个明确信号。另一边,则是北约秘书长吕特,冷静到近乎冷漠,他摆明态度:不要被拖进与俄罗斯的全面对抗。双方当场僵住。一个是小国的焦虑,一个是联盟的谨慎。
米哈尔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爱沙尼亚与俄罗斯陆地边界仅338公里,地理位置几乎就是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刀锋”。任何一次领空侵犯,对塔林而言都像是一次实弹演习。更何况,爱沙尼亚空军连像样的战斗机编队都没有,几乎全靠北约的空中警戒任务撑场面。换句话说,没有北约,它根本没法独自面对俄罗斯。
可是吕特算得很清楚。北约第四条听起来响亮,但真正启动过的次数屈指可数。它意味着所有盟友必须进行政治磋商,甚至可能升级为军事准备。一旦过度使用,就等同于把北约整体拖到与莫斯科的对峙前线。现在的欧洲,真的有胆子这么玩火吗?
我甚至能想象当时的气氛。爱沙尼亚代表团急切地拍桌子,而吕特冷冷丢下一句:“频繁触发第四条,会削弱北约的战略威信。”言下之意很直白,小国的愤怒不能成为大国的战略。现实就是这么冰冷。
问题在于,这已不是第一次。过去两年,波罗的海三国一再呼吁北约增加兵力部署,甚至提出要常驻重型装甲旅。美国和德国嘴上答应,却始终谨慎,更多时候只是派来几支轮换部队,几百名士兵,象征意义远大于作战能力。兵力一旦撤回,这些国家的恐慌又迅速回潮。
说到底,爱沙尼亚只是个300万人口的小国。它最大的战略意义,就是充当北约东翼的“早期预警区”。俄罗斯一旦真有动作,第一个被推到战场的,永远是这些边境小国。这也是吕特心知肚明却说不出口的残酷逻辑。棋盘上的卒子,想左右棋局?难。
有人会说,那为什么不硬一点,反正俄罗斯已经越界?但看看现实: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依旧能维持每天数百架次火炮齐射,能调集数十架苏-34、苏-35同时出动。北约若真要在波罗的海正面对抗,需要至少五个以上航母战斗群,还要常驻十万地面部队。欧洲人愿意吗?美国愿意吗?显然不。
我倒觉得讽刺。北约喜欢用“威慑”这个词,可对小国来说,这种威慑往往只是纸上的安慰剂。战机一掠过,威慑化为惊恐。文件里写的“盟友承诺”,在现实里就是一句冷冰冰的“要谨慎”。
也许米哈尔是真的愤怒,也许他只是清楚自己必须在国内表现得强硬。毕竟,爱沙尼亚公众这些年已经被“俄罗斯威胁论”灌输到骨子里,不表态就等于政治自杀。但当他转头看向北约总部时,看到的却是各大国代表的沉默和算计。
北约不是不知道风险。正因如此,它才更要压住这些小国的急躁。因为哪怕是一次“过度反应”,都有可能触发不可控的连锁效应。而在核大国对峙的棋局里,失控,意味着毁灭。
荒谬吗?当然荒谬。一个小国真心希望联盟保护自己,却发现自己成了随时可弃的筹码。一个军事集团天天高喊团结,却在关键时刻摆出冷漠的表情。
塔林的街头依旧宁静,咖啡馆里的人们照常谈笑。但雷达屏幕上的那道红点,早已让他们心头笼罩着阴影。对俄罗斯来说,只是一次短暂的穿越。对爱沙尼亚来说,却像是一把悬在头顶的刀。
刀什么时候落下?没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