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歼-20这玩意儿,我总觉得它该出现在更剑拔弩张的地方。
比如,在某个海峡上空画出凌厉的航迹,或者在某个识别区冷冷地伴飞。
它的每一次亮相,都该是肌肉与意志的宣告。
但今天,整整4架“威龙”拔地而起,不是去对峙,也不是去亮剑。
它们是去当“引路人”的。
这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让一个顶级保镖去幼儿园门口,只为给一个离家七十多年的老人开车门。
反差太大,但又觉得,这事儿,就该这么办。
主角当然是那架敦敦实实的运-20,“胖妞”。
它一个人先飞过去,目的地韩国,机舱里空旷得能有回声。
可我们都知道,它回来的时候,将是满载而归。
这次是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不多不少,30位。
30个曾经鲜活的生命,30段被战争尘封的故事。
每年看到这个“英雄回家”系列新闻,心里都像打翻了五味瓶。
一半是烧得滚烫的自豪感,你看这排场,歼-20护航运-20,咱们的“三件套”里直接出动俩王牌,这叫什么?
国之重器,以待国士。
这已经不是一次简单的运输任务了,这是在用今天最硬的鳞甲,去包裹昨日最柔软的乡愁。
另一半,又有点凉飕飕的心酸。
七十多年前,他们走的时候,很多人还是半大孩子,可能连胡子都没长齐。
上头一声令下,穿着那身单薄的棉衣就跨过了鸭绿江,一头扎进零下三四十度的冰窟里。
那时候咱们的天空干净得让人心疼,敌人的飞机可以肆无忌惮地舔地。
而现在,我们派出了自己最顶尖的战斗机去接他们。
这种跨越时空的补偿,迟到了,但终究是来了。
所以你品,为啥非得是“胖妞”和“威龙”的组合?
这事儿特别有嚼头。
这里面藏着一句没说出口的潜台词:前辈们,你们看,咱家现在阔气了。
当年你们拿命都没换来的制空权,现在咱们有了。
当年你们想都不敢想的大飞机,咱们自己能造了。
用我们自己最好的装备,接你们回家,这不仅仅是告慰,更是一种宣示。
是对历史的宣示,也是对未来的承诺。
当然了,肯定有人会嘀咕,有必要搞这么大动静吗?
年复一年,劳师动众。
这种声音就像夏天的蚊子,嗡嗡嗡的,虽然不致命,但挺烦人。
他们不懂,一个民族的记忆,是需要仪式感来不断擦亮的。
不然,时间久了,真就生锈了。
我们今天能安稳地坐在这里吹着空调为生活琐事发愁,不是因为世界大发慈悲,而是因为当年有一群人,替我们扛下了所有的子弹。
这份情,得认,也得还。
而且,这事儿其实还有另一面。
你看,遗骸的搜寻、鉴定、整理,都是韩国方面在做。
每年一次的交接,是这复杂东亚关系里,一道挺罕见的、带点温度的风景线。
抛开那些剑拔弩张,至少在这件事上,双方都展现了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这本身就挺难得的。
不过话说回来,我有时候也怕。
怕我们太过沉醉于“胖妞”的伟岸和“威龙”的呼啸,而忽略了机舱里那些沉默的归客。
高科技带来的震撼,很容易就盖过个体生命的悲欢。
在漫天的新闻通稿和宏大叙事里,那30位英雄,又变回了一个模糊的集体符号。
他们叫什么?
是哪里人?
牺牲前,想的是家里的老娘,还是刚过门的媳妇?
这些问题,我们可能永远也得不到答案了。
但我们至少可以做点什么。
等周五(12日)飞机落地,新闻刷屏的时候,别光顾着点赞转发。
有空的话,去查查那份名单,看看他们的名字,他们的籍贯。
那一个个地名,山东、河南、河北……才是他们当年出发的地方,也是如今,这场跨越了大半个世纪的远行,终要抵达的港湾。
欢迎回家。
这次,可得看清楚了,家乡现在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