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9月28日,中东局势出现巨大动荡,原因是埃及总统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突然去世,年仅52岁的他猝然离开人世。消息传出之前几个小时,纳赛尔还在阿拉伯联盟峰会的闭幕式上亲自送别科威特埃米尔萨巴赫三世回国。这个被数百万人民视为领袖和守护神的伟人,最终因心脏突发问题,与世长辞。
大约五百万民众涌上开罗,为纳赛尔举办的葬礼送别。除了因为也门战争与纳赛尔关系变差的沙特国王费萨尔,其他所有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都到场表达敬意。约旦国王侯赛因和巴勒斯坦领导人亚西尔·阿拉法特在葬礼上忍不住放声痛哭,而深深崇拜纳赛尔的穆阿迈尔·卡扎菲竟然两次晕倒。贝鲁特的哀悼群众演变成了骚乱,导致14人遇难;在耶路撒冷,数十万巴勒斯坦人走上街头,高喊着“纳赛尔永不灭!”的口号。
那天,从阿尔及尔到亚丁的街头,大家都在问: “你怎么就走啦,贾迈勒?” 对于数百万人来说,他的离开不仅代表了一位领袖的逝去,更像是一个梦想碎了一地——那是关于阿拉伯的团结、独立和振兴的梦想,瞬间破碎了。
军旅之路:迈向领导地位的旅程
纳赛尔出生在1918年1月15日,地点在亚历山大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邮局工作人员。由于父亲的工作原因,全家经常迁徙,年轻的纳赛尔也在埃及的多个城市接受教育。
纳赛尔在十几岁的年纪就展露出了政治敏锐度和组织能力,曾参加反对英国干预埃及事务的示威游行,还曾带领过一次抗议,和警方爆发了肢体冲突,头部受了点轻伤,这也让他一下子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这会儿,纳赛尔迷上了伊斯兰教的书本,还有哪些伟大人物的传记,特别是埃及民族主义者,比如穆斯塔法·卡迈勒和艾哈迈德·邵基的思想都很吸引他。后来,他把自己对革命的激情归咎于作家陶菲克·哈基姆——他说,哈基姆在小说里特别强调,得有个有力的领袖才能让埃及人民的愿望实现。
一进入军事学院,纳赛尔就结识了阿卜杜勒·哈基姆·阿米尔和安瓦尔·萨达特,这两人也都变成了他忠实的伙伴。之后,二人都升到了政府的重要位置:阿米尔在1958年成了埃及的副总统,而萨达特在纳赛尔去世后接替了总统职位。
1942年,身为步兵中尉的纳赛尔进入总参谋学院,积极联系志趣相投的民族主义者,努力推翻亲英的法鲁克一世国王。
到了40年代末的阿以战火中,纳赛尔在第六步兵师积累了实战经验。之后,他转到总参谋部军事学院当教官,还偷偷主持“自由军官运动”这个反对派组织的会议。
从君主制到共和国
1949年,“自由军官运动”把备受敬重的将军、阿以战争英雄穆罕默德·纳吉布拉入阵营,这一下子在军队和民间的威望都提高不少。那会儿,埃及社会矛盾激烈,英国的统治和高失业率让百姓们感到压抑不堪。
1952年7月23日,一支忠于“自由军官”运动的部队突袭了全国重要的政府大楼,把法鲁克一世国王逼得不得不退位,随后流亡海外。这场几乎没有流血,也没有演变成大规模冲突的军事政变,被叫做“七月革命”。由纳吉布(后来成为埃及的第一任总统)领导的革命指挥委员会掌控了国家最高的权力,王制度也正式结束,埃及进入了共和时期。
英国统治的终结
虽然纳赛尔把自己藏在幕后,但他实际上才是国家真正的掌舵人和决策中心,直到去世都一直保留上校的军衔。
1954年,在开罗达成的协议由埃及和英国签署,规定英军将全部撤离埃及领土,包括苏伊士运河区域。这可是个重要的时刻,结束了英国从1882年以来对埃及的军事占领。
1952年,纳赛尔推行的土地改革引起了不少争议,但在埃及民众眼里还是挺受欢迎的。这也挺正常的,毕竟这个政策的目标就是解决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把土地从那些大地主手里分给农民们,规定个人最多只能拥有84公顷的土地。这一举措的确受到不少人的支持。
这段时间里,革命阵营内部出现了一些裂痕。随着纳赛尔逐步稳固自己的权力,他开始对反对派动手打压。那些偏向旧有政治势力、对土地改革持保留态度的总统穆罕默德·纳吉布,很快就被罢免并软禁起来了。
1954年,纳赛尔在亚历山大遭穆斯林兄弟会成员刺杀未遂,引发大规模清洗。数千名兄弟会支持者被捕,包括运动领袖赛义德·库特布(后被判处死刑)。
纳赛尔掌握革命指挥委员会的领导权,结束了公共组织和政党的存在。埃及人民把他看作那位能够重建国家、找回昔日荣光的强势领袖。1956年,通过全民公投,他正式成为总统。
苏伊士危机:转向苏联
1956年7月26日那天,发生了一件大事,彻底改变了埃及的未来。在亚历山大的一次集会上,纳赛尔宣布把英法公司经营的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他说这事儿是为阿斯旺大坝建设筹钱。这一举措是对美英拒绝为高坝提供资金的直接回应,也促使纳赛尔开始与苏联拉得更近,苏联也因此加入进来,支持了这项重大工程。
让人觉得有意思的是,几年前冷战时,美国曾打算把刚刚革命的埃及纳入反苏的阵营。1953年,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曾建议埃及加入反苏联盟,可纳赛尔却回绝了,说:“苏联从来没有占领我国的领土……但是英国人在这里已经盘踞了70年。”
他又说:“咱们是个讲感情的民族。比起接受几百万美元这种屈辱的办法,咱们更看重几句善意的话。”
在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之前,埃及已经与苏联以及捷克斯洛伐克(都属于东欧集团)签了军事装备供应的协议。苏联主要提供大部分武器,而捷克斯洛伐克的加入,主要是为了避免被指责“扰乱中东的平衡”。
苏伊士运河变成国有,代表着埃及摆脱殖民的象征,这事儿一出来,弄得武装冲突和国际丑闻不断。法国、英国和以色列(之前已经和欧洲列强达成了协议)联合出动了,打了一场叫作“三国侵略”的军事行动。
纳赛尔与赫鲁晓夫如何击退入侵者
1956年11月,英法联合军在塞得港一带登陆,没两天就掌握了这座城市和部分运河区的控制权;以色列则占领了西奈半岛南端的沙姆沙伊赫。差不多整个西奈都被入侵者占了去,埃及军队的损失挺大的——大概有2000人阵亡,5000人被俘。
紧接着,英法对苏伊士运河区的埃及机场进行了空中打击。纳赛尔命令部队撤出西奈地区,并在运河入口放沉船,堵住航道。他拒绝了停火的建议,还亲自担任总指挥,向志愿者发放了大约40万支步枪,组建了数百支民兵队伍。
英法因为进攻埃及这事儿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算是相当少见的情况。让人惊讶的是,美苏居然站在了一起,支持联合国的决议,要求外国军队撤退埃及。苏联对此的态度尤其坚决,挺强硬的。
苏联用那种标志性的强硬姿态,威胁会采取果断行动,甚至可能对入侵的国家动用核武器。这一番威胁挺管用的:到12月底,英法的军队被迫从埃及撤退;到1957年,以色列也放掉了所有战俘。
阿斯旺高坝:“生者的金字塔”
纳赛尔持续深化与苏联的关系。14年间,苏联军事援助总额近30亿美元;1967年六日战争中,莫斯科无条件支持埃及。国内,纳赛尔聚焦社会主义建设,尖锐批评资本主义国家在中东的政策。
被大家叫做“埃及骄傲”的阿斯旺高坝,也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忙下建起来的。可惜的是,纳赛尔没能看到大坝完工的那一天,他在大坝投入运行前几个月就去世了。
1958年,苏联和埃及达成协议,向开罗提供1.13亿埃镑(大约4亿美元)的贷款,还给了技术和资源上的援助。埃及用苏伊士运河的收入偿还了一部分贷款,其中一些债务还被豁免了。
1960年,纳赛尔象征性地开始了大坝的建设,点燃了10吨炸药,炸开了土坝。这座大坝用了11年时间建成,过程繁忙且耗力。四年后,纳赛尔和赫鲁晓夫一起庆祝水库正式蓄水。大坝的施工期间,雇佣了3.6万埃及工人,还邀请了2000多名苏联专家参与。
现如今,这座大坝每年能在纳赛尔湖储存超过1600亿立方米的水,配备的水轮机组每年发电大约100亿千瓦时,差不多占到全国能源的一半左右。纳赛尔曾经讲过:“我们古时候为死者建金字塔,而现在得为活着的人打造新的金字塔。”
赫利奥波利斯的钢铁厂也是在苏联的帮助下搞得。到1970年代初,埃及有33家大型工业企业都是苏联帮忙建起来的,这些企业到现在还扮演着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角色。
1958年,纳赛尔跑去苏联了;到1964年5月,赫鲁晓夫来埃及的时候,给纳赛尔授予了“苏联英雄”这个称号,还颁发了那时苏联最高的荣誉——“列宁勋章”。
未能长久的泛阿拉伯主义
苏伊士危机胜利后,纳赛尔的声望飙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埃及,整个阿拉伯世界视他为能团结阿拉伯人、推行不受西方影响独立政策的领袖。
从叙利亚访问归来,纳赛尔反思:“英法以十字军东征为名入侵该地区,这是英法帝国主义的体现……艾伦比将军率英军抵达耶路撒冷时宣称‘十字军战争今已终结’,绝非偶然;古罗将军访问大马士革萨拉丁陵墓时说‘萨拉丁,我们回来了!’,也绝非偶然。”
1958年,叙利亚政府提议与埃及合并。纳赛尔同意,但要求埃及在联合体内保持政治主导权,并当选阿拉伯联合共和国(UAR)总统。其他阿拉伯国家(包括抓住机遇的也门)受邀加入。
这使纳赛尔成为泛阿拉伯运动真正的领袖。他发起大规模运动:将银行与私营企业国有化、解散叙利亚政党、在叙利亚推行农业改革。
然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寿命短暂;1961年叙利亚政变后,因埃及对主导权的诉求引发矛盾,叙利亚退出UAR。后续统一阿拉伯国家的尝试均告失败。
埃及还在1967年六日战争中败于以色列——这场由阿拉伯国家(主要是埃及、叙利亚、约旦)联合发起、旨在摧毁犹太国家的战争中,纳赛尔仍寄望于泛阿拉伯团结。战前,他与叙利亚结成军事同盟,开始在以埃边境重新部署兵力,要求联合国维和部队(负责监督苏伊士危机后停火)立即撤出西奈半岛。
六日战争重创埃及
六日战争给埃及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丧失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空军也基本瘫痪。纳赛尔因为战败情绪,宣布在6月9日辞职,不过支持他的群众上街示威,硬是让他又坚持下来。
不朽的遗产
在20世纪里,纳赛尔变成了埃及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核心人物。在他的带领下,埃及终于摆脱了英国的影响,成为地区里相当重要的一员。而且,百姓们也享受到了教育、医疗等一些基础的服务。
对于数百万阿拉伯人来说,纳赛尔代表着那未曾实现的统一愿望。不过,站在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他也是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充满魅力的领导者的野心,如何与现实的限制相碰撞。
纳赛尔这个人挺复杂的,他既是阿拉伯统一梦想的象征性领袖,赢得了不少尊敬;但同时也有点专制的倾向,对反对派毫不留情。作为反殖民运动的英雄,他带领的体系在1967年对以发起的战争失败后,彻底崩溃了。
尽管如此,纳赛尔依然被视作阿拉伯民族主义和统一的象征。他提出的外交战略促成了一套新思想——“纳赛尔主义”——结合了阿拉伯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念,给西方资本主义和苏联共产主义之外带来了另外一种路线。
作者:塔玛拉·雷任科娃,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中东历史系的高级讲师,“贾迈勒”电报频道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