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边厢,特朗普还在白宫跟内塔尼亚胡握手,吹嘘着一份所谓的“20点和平计划”;这边厢,一场真正能把天捅破的风暴,已经在联合国悄无声息地启动了。
那份计划听起来天花乱坠,什么交换人质、解除哈马斯武装,甚至还要搞个“国际稳定部队”。可仔细一看,条款苛刻得像是专为以色列量身定制,别说哈马斯,任何一个脑子清醒的组织都不会接受。特朗普甚至放话威胁,不接受就等着被彻底摧毁。这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主角们在台上念着写好的台词,真正的戏码,却在另一个舞台上演。
加沙的硝烟,其实早已不是中东棋局的唯一焦点。真正让人后背发凉的,是伊朗头上的那把剑,终于还是落下来了。9月28日,联合国决定恢复对伊朗的全面制裁。这个决定,距离上一次全面制裁,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
事情的导火索是英、法、德三国联手启动了2015年《伊朗核协议》里的一个“快速恢复机制”。简单说,这个机制就像一个“一票否决权”的逆向操作,六个签约国里任何一方觉得伊朗不听话,就能提议恢复制裁,而且是自动恢复。中俄两国反对,但没能拦住。
这么一来,那份本就摇摇欲坠的伊核协议,对伊朗来说,最后一丝价值也荡然无存了。要知道,2018年特朗普就单方面退群,恢复了美国的制裁。2022年俄乌冲突后,欧盟也因为不满伊朗的立场,恢复了欧洲的制裁。伊朗苦苦撑着,就是为了避免被整个联合国孤立。现在,这最后一点念想也没了。
伊朗的温和派总统佩泽希齐扬,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几乎是跑断了腿,反复游说欧洲那些头面人物。结果呢?对方开出的条件堪称羞辱:要求伊朗交出所有浓缩铀,换取仅仅三个月的制裁缓期。佩泽希齐扬那句“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置于这样的陷阱之中,每个月都像套在脖子上一样?”的质问,充满了无力和悲愤。
这种要求对手交出所有底牌的戏码,美国人玩得最熟。很多人可能还记得卡扎菲的下场。2004年,利比亚同意放弃核武器和导弹计划,交出了全部家当。几年后呢?北约的战机就飞临利比亚上空,卡扎菲本人死得相当难看。历史的教训摆在那里,德黑兰不可能看不见。
所以,制裁恢复后,伊朗会服软吗?从他们的反应来看,恰恰相反。德黑兰批准了一项法案,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外长更是直言拒绝任何与美国恢复核谈判的计划。这种强硬姿态,背后其实有一套冰冷的逻辑。
如果美军之前的“午夜之锤”行动真的彻底摧毁了伊朗的核能力,那伊朗最理性的选择,反而是顺水推舟,就坡下驴,以“无核化”换取制裁解除。反正已经没有了,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可现实是,伊朗越强硬,越说明他们手里还握有底牌——无论是高浓缩铀的实物库存,还是重启核设施的能力,他们认为拥核的希望依然存在。
这场戏,从来就没有什么“三赢”。以色列和伊朗之前的“十二日战争”,打完后三方都宣布胜利,不过是场面话罢了。战争是零和游戏,没有分出胜负,就意味着还没打完。联合国的制裁,无异于把伊朗的温和派逼上了绝路,他们试图用核让步换取和平发展的路,被彻底堵死了。
当外交的大门一扇扇关上,剩下的选择,往往就不那么体面了。对于美国和以色列来说,他们的底牌一直很明确:军事威慑。既然谈判谈不出结果,那就用B-2轰炸机来说话。在他们看来,只要伊朗敢有任何实质性的核进展,直接动手,远比旷日持久的扯皮来得痛快。
中东这片土地,从不缺少危机。但这一次,游戏规则似乎真的变了。当所有人都盯着加沙的时候,伊朗的核设施上空,可能正悄然聚集着决定未来走向的风暴。而那个所谓的“和平计划”,此时看来,更像是一幕精心设计的障眼法,轻飘飘的,毫无分量。
真正的棋手,落子时从不声张。问题是,当棋盘被彻底掀翻时,又有谁能幸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