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对于以色列的支持,并非简单的情同手足,而是建立在美国长久以来地缘战略布局、国家利益衡量以及文化相近性的复杂基石之上。若有人困惑何以在风起云涌的中东地区,尚未见到大规模的联合军事围剿以色列的阵仗,答案其实不言自明:与其说意愿的匮乏,毋宁说是现实约束的无形手,在劝阻着潜在的挑战者。
自2024年以来,美利坚犹如倾其所有般,为以色列注入了高达140亿美元的巨额军事援助。这笔援助并非仅停留在简单的数字层面,它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更为深远。从旨在拦截弹道导弹的“铁穹”防御系统的尖端升级,到为先进的F-35隐形战斗机配备的精确弹药,几乎是全方位、无保留的物资倾注,美国传递出的信息再清晰不过:碰触以色列的敏感神经,等同于在美国的战略缓冲区画下一道绝不可逾越的红线。
我们不妨回溯至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当时阿拉伯联军一度锐气逼人,形势似乎大好。美国果断启动了代号为“五分钱行动”的大规模空运任务,源源不断地将先进武器装备送抵以色列前线,硬是将节节败退的局势逆转,使其最终脱离危机。如今,美国对以色列的安全承诺已演变为一种多维度、立体化的支持网络。
这种支持远非仅限于传统的军火交易,而是涵盖了美国全球军事部署中的战略资源,例如驻扎在地中海区域的精锐海军舰队,它们构成了一条难以撼动的海上封锁线;共享的、覆盖全球的情报系统,让以色列能够及时洞悉区域内的任何风吹草动;动用的高分辨率卫星,实时传回战场态势,为精确打击提供信息支持;甚至在无形的网络战领域,双方也协同作战,共同应对看不见的威胁。换句话说,任何试图与以色列正面交锋的国家,都将不得不直接面对美国及其强大的军事机器。
当然,评估对以色列的战略抉择,仅仅考量其盟友的力量是片面的。以色列自身积累的卓越军事科技实力,同样构成了一道令人生畏的防线。其引以为傲的多层级导弹防御体系,犹如一道滴水不漏的“空中盾牌”,从俗称“导弹终结者”的“铁穹”,到拦截远程弹道导弹的“箭式”反导系统,再到专用于对抗战术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大卫投石索”,层层叠加,筑起了坚固的城墙。特别是在2023年,加沙地区密集发射的火箭弹,绝大多数都在接近目标区域前被空中力量成功摧毁,这一效率堪称惊人,足见其防御体系的实战能力。
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外界普遍猜测,以色列手中握有战略威慑的“核选项”。尽管该国政府从未对此进行公开证实,但这种“存在本身即是威胁”的战略姿态,已成为其重要的威慑力量。任何对以色列潜在军事行动的策划,都不得不反复权衡这种“底牌”一旦亮出的潜在后果。
再将目光投向以色列周边的邻国,不难发现,曾经统一的阵线早已悄然瓦解。进入21世纪20年代后,地区格局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包括阿联酋、巴林、苏丹等国,都在2020年后逐步采取了与以色列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措施。
即便是一直保持审慎态度的沙特阿拉伯,虽然尚未正式承认,但两国在技术、经济等多个非敏感领域的合作却日益增多。无论是网络安全合作、能源领域的共同开发,还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技术引进,显示出双方利益已经深度绑定。许多国家成员普遍认为,与以色列发展经济和技术合作,比选择敌对关系更能带来长远的利益和安全。
即使是那些屡次发出严厉措辞的国家,例如伊朗,在战略选择上也呈现出谨慎的态度。它更倾向于通过其支持的“代理人”力量,如黎巴嫩真主党和哈马斯,进行区域性的低强度冲突或政治施压,而不是直接发起大规模军事行动。今年4月,伊朗向以色列发动的一轮导弹袭击,虽阵仗浩大,但实际落地造成的破坏却相对有限,且迅速采取了克制姿态。其深层原因在于,所有参与者都清楚,一旦冲突大规模升级,局面将变得不可控,对所有相关方都会带来无法承受的代价。
因此,问题的核心在于,在当下的时代,军事对抗的逻辑已发生颠覆性转变。早已不是简单地依靠武力强度就能决定胜负。联合国宪章的约束、国际社会严厉的经济制裁,以及日益强大的国际舆论监督,构成了多重隐形壁垒。一旦有国家决定以武力回应以色列,其本国经济甚至可能在真正交火之前,就因被卷入全球金融体系的制裁漩涡而遭受重创。俄罗斯近年来所经历的制裁困境,便是前车之鉴,这足以让任何国家在考虑采取极端行动时望而却步。
坦率地说,我认为在中东地区,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正在逐步消退。但这并非源于地区各国突增的和平主义倾向,而是因为“发动战争”这一行为本身,其所付出的政治、经济、社会成本,已远超可能获得的收益,使得其不再成为一种划算的策略选择。
如今,国家间的联系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国界线,经济、科技、金融领域更是深度融合,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试想,当阿联酋正在采用以色列先进的滴灌技术来应对本土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困境;沙特阿拉伯则引进以色列的顶尖人工智能公司,协助其构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在这种国与国之间彼此扶持、共同获利的环境下,一边享受着合作带来的红利,一边却选择拿起武器发动毁灭性的对抗,这在逻辑上和实践中都难以站住脚跟。
而且,当前地缘政治冲突的表现形式,早已悄然转换。真主党不时试探性地发射几枚火箭弹,哈马斯依靠地下网络策划“钻地”突袭,伊朗则派遣无人机进行低空袭扰。而以色列的回应,也已不再是全面铺开的军事入侵,而是更倾向于采取“精准拔点式”的打击,进行高强度的网络攻防,或者运用经济手段施加压力。这种“低烈度、高频率、多模式”的相互摩擦,似乎已成为了一种新的区域稳定模式。它称不上传统意义上的战争,却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和平。
与此同时,国际大国也各自在中东扮演着微妙的角色。美国期望借助以色列的力量,为针对伊朗的区域战略棋局布下关键的“制衡子”;欧洲国家则视以色列为高科技产业的重要供应商;俄罗斯同样乐于通过与以色列建立一定的默契,以在变幻莫测的中东格局中巩固其战略存在。在这个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场中,以色列就像是那枚影响着各方力量均衡的关键“棋子”,没有人愿意轻易地将其从棋盘上掀翻,打乱现有脆弱的平衡。
由此观察,未来中东地缘竞争的焦点,已不再是谁拥有的坦克数量更多,抑或是谁的炮弹威力更强,而是谁能够率先掌握和运用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谁能在新能源革命浪潮中抓住机遇,谁又能凭借自身实力在全球区域经济价值链中占据关键位置,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这个悄然兴起的维度中,以色列其实早已在赛道上遥遥领先。
而以色列周边的其他国家,也正逐渐意识到这种发展趋势。沙特阿拉伯的“2030愿景”计划,雄心勃勃地旨在国家经济的多元化与现代化;阿联酋积极致力于成为全球性的科技创新中心;埃及则坐拥苏伊士运河这一战略通道,力求保持国内外的稳定。在各自的“转型蓝图”中,偶发的言辞交锋或边境的小规模对峙,已不再是关注的焦点,当回归理性后,更多的是对合作开发海底天然气资源,或是共建跨国红海经济电网等实实在在的项目,表现出强烈的积极意愿。
所以,当我们探讨“为何没有人联合起来围剿以色列”时,根本原因并非复杂深奥,而是清晰可见的时代变迁。今天,全球竞争的本质,已然升级为比拼谁能更快地驶向未来,掌握塑造未来格局的关键技术和经济影响力,而非继续纠缠于历史恩怨,试图将任何一方拖回旧日的冲突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