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花上千块买的“钻石”戒指,可能成本就三块钱,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央视最近曝光的一起消费乱象:有人用成本仅3元的莫桑石或立方氧化锆冒充培育钻石。
另外不少消费者根本分不清这几种“石头”到底有啥区别,稀里糊涂就掏了钱包。
你以为戴的是闪耀爱情信物,其实可能是地摊货披了层光鲜外衣。咱今天就把这三种“钻”掰扯明,看看它们从哪儿来?长得像为啥价差天壤?普通人能分辨出来吗?
先说最核心的问题,它们都不是天然钻石,但出身和本质大不一样。天然钻石是在地球深处高温高压环境下,经过几亿年碳元素结晶形成的。而我们今天聊的这三位,两个是实验室造出来的,一个是彻头彻尾的“替身演员”。
培育钻石,学名叫合成钻石,是正儿八经的钻石,化学成分、晶体结构、物理性质和天然钻石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出生地: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工厂。
国际珠宝权威机构比如GIA(美国宝石学院)和IGI(国际宝石学院)都明确承认培育钻石是真钻石,会出具与天然钻石类似的鉴定证书。
它的诞生靠的是两种主流技术:HPHT(高温高压法)和CVD(化学气相沉积法)。前者模拟地球内部环境,后者像“镀膜”一样一层层生长出钻石晶体。
这两种方法做出的钻石纯净度高、火彩强,肉眼几乎无法和天然钻石区分,价格却只有天然钻石的三分之一到一半,这几年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
再来看莫桑石,它的本名叫合成碳化硅,最早是科学家在陨石坑里发现的天然矿物,但极其稀少,市面上99%以上都是人工合成的。它不是钻石,也不伪装成钻石原石,而是直接作为钻石替代品推向市场。
莫桑石的折射率比钻石还高,看起来特别闪,甚至有点“彩虹光”,乍一看比钻石还亮眼。但它有两个弱点,一是双折射现象明显,拿放大镜看刻面棱线会发现重影,钻石是单折射,线条清晰。
二是导热性虽好,但和钻石有差异,专业测钻笔能识别。
莫桑石的成本比培育钻石低得多,批发价每克拉不过几十元,做成戒指出厂价也就百十来块,但贴上“莫桑钻”标签,售价能翻十几倍。它适合预算有限又想要大克拉视觉效果的人,但绝不能当钻石卖。
最后说说立方氧化锆,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水钻”或“苏联钻”。这玩意儿1976年才由苏联科学家研发成功,初衷是寻找激光材料,结果意外成了最便宜的钻石仿制品。
它的硬度低、密度大、火彩偏白,阳光下一闪一闪像玻璃珠,仔细看缺乏钻石那种深邃的光泽。最大的问题是太软,戴几个月就容易磨损划伤,表面发雾。
它的导热性极差,普通测钻笔一测就露馅。可就是这种成本低至几毛到几块钱的材料,愣是被一些不良商家包装成“实验室钻石”“科技钻石”,配上精美礼盒和虚假证书,卖到上千元,央视曝光的那枚3元假钻戒,大概率就是这玩意。
那普通人到底能不能自己分辨?说实话,难。尤其是培育钻石和天然钻石之间,肉眼基本看不出差别,必须依赖专业仪器检测。
正规渠道销售的培育钻石都会配有权威机构出具的证书,上面明确标注“实验室培育钻石”,而天然钻石证书则写“天然金刚石”。
购买时一定要索要证书,并通过官网验证编号真伪,至于莫桑石和立方氧化锆,虽然专业工具容易识别,但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最有效的防坑方式不是练就火眼金睛,而是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和有资质的检测机构。
不要贪图便宜捡漏,市面上所谓“低价高品质培育钻”,多数是挂羊头卖狗肉。国家首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曾多次发布警示,提醒消费者注意钻石替代品冒充问题。
既然培育钻石这么好,为啥还有人用假货骗人?原因很简单,利润空间太大。天然钻石长期被少数巨头控制,价格居高不下,催生了巨大的替代市场。培育钻石本应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普惠选择,却被一些人当作收割韭菜的幌子。
而消费者对钻石认知不足,又急于追求“仪式感”,给了骗子可乘之机。其实无论是天然钻石、培育钻石,还是莫桑石、锆石,各有各的定位。关键是要明明白白消费,知道自己买的究竟是什么。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