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一种叫首尔病”的怪病,正在中国年轻人里悄悄蔓延。
症状很奇特离开首尔就以泪洗面,看到手机里的街景照片都觉得心碎。
听着是不是有点离谱但别急,韩国主流电视台KBS可是正儿八经地把它当成了头条新闻。
在他们的镜头下这可不是什么小情绪,而是一场席卷中国大陆的“思乡热”,是中国年轻人对韩国爱得深沉的铁证。
一家开了头剩下两家巨头MBC和SBS立马跟上,生怕错过这场流量盛宴。
MBC电视台认为这病根源于Kpop的魔力,是文化韩流带动了旅游韩流。镜头里,中国游客的吃喝玩乐,都成了向往韩国的炫耀资本。
SBS则更进一步把留学生也算了进来,断言“首尔病”源于他们回国后平淡空虚的生活,是一种对韩国理想化社会的憧憬。
很快一场媒体狂欢开始了。所有报道都指向一个结论:中国的年轻人,正全方位地迷恋着韩国的一切。
这波操作恰好赶在韩国对中国游客免签和国庆黄金周之前。说白了,起初可能只是想给旅游业添把火,结果火候没控制住,直接烧成了一场“文化胜利”的自我宣告。
调子越起越高报道逐渐偏离了轨道,成了一场精心包装的对外宣传。
韩国教育广播EBS甚至用英文向全世界广播,称“首尔病”在中国势不可挡,已经成了中文互联网的热搜。他们总结道,这代表着中国游客对韩国的情感体验已然升华。
节目最后话锋一转两位主持人不忘“温馨提示”:这么多中国游客涌入,他们的不文明行为可能会影响当地居民。
这番操作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好了韩国媒体的故事讲完了。现在,我们回到真实世界。
首尔病这个词确实存在,但压根就不是什么全民流行语,而是韩流粉丝圈里的一个“黑话”。
它最初的语境和城市本身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一种追星后的戒断反应。
想象一下你去看了偶像的演唱会,打卡了他走过的街道,感觉与他身处同一个时空。旅行结束,这种连接戛然而止,心里自然空落落的。
这就像动漫迷要去秋叶原巡礼,武侠迷想去武当山看一眼一样,是一种情感寄托。
所谓的病指向的是粉丝与偶像之间的情感纽带,而不是游客对一座城市的无限热爱。那些早期的小视频,不过是粉丝圈层内部的自娱自乐,传播范围极其有限。
后来一些留学中介和MCN机构嗅到了流量的味道,也跟风发布内容。他们并不懂背后的情感内核,只是为了蹭热度,胡乱贴上“首尔病”的标签——而恰恰是这些被夸大的视频,成了韩国媒体眼中的“铁证”。
真正让首尔病冲出小圈子的,不是眼泪,而是一个秋千。
一位博主在汉江公园一个著名的追星打卡地)荡秋千,配上伤感的BGM,打上“首尔病”的标签。视频那股“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迅速引爆了网络。
不过不是共鸣而是群嘲。
一场轰轰烈烈的行为艺术”开始了。网友们脑洞大开,在深圳公园荡秋千是“首尔病”,按摩师傅吊起来踩背是“首尔病”,连火锅里一根宽粉从筷子上滑下去,那也必须是“首尔病”。
所以当韩国媒体言之凿凿地宣称这个标签有上亿播放量时,他们可能没搞懂,这里面大部分流量,都是咱们网友的“反向输出”和集体吐槽。
有梗的地方就有江湖。
韩流粉丝们试图捍卫这个词的“纯洁性”,认为真情实感不该被嘲笑。而另一派网友则反唇相讥:凭什么你可以玩我们的梗,我们却不能解构你的矫情?
随着路人盘的涌入这场争论很快就没了悬念。“首尔病”在中文互联网上,基本被定性为“无病呻吟”的代名词,用来讽刺那些过度吹捧和滤镜化他国的行为。
说起来这种地名+病症”的组合,历史上早有先例,最著名的就是“巴黎综合征”。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本国媒体描绘的浪漫巴黎所吸引的日本游客,到了实地才发现卫生堪忧、治安混乱,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们备受打击。
历史总是在以不同的方式重演。
当韩国媒体这番自导自演的报道传回国内,评论区里充满了调侃和质疑。
这也能上新闻是没东西报了吗?”
我懂了是去完发现首尔太破,心疼钱白花了的病。”
更有网友一针见血青岛、威海和首尔纬度差不多,气候环境都类似,连爬坡的地形都能复刻,何必加那么厚的滤镜?
甚至有追星族亲自下场澄清:我只是想我的偶像,跟首尔这座城没半毛钱关系。
现实是中韩关系正处在一个复杂的节点。一边是经贸文化合作,另一边却是时有发生的、针对中国人的示威游行,连中国驻韩大使馆都发布了安全提醒。
与其费尽心思编织一个“中国人都爱我”的幻梦,韩国媒体不如先扫扫自己家门口的雪,为真正到来的游客创造一个安全友好的环境。
这比任何宣传都来得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