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总统李在明最近的言行,为什么总是让人感觉他在中美俄朝之间“摊牌”,到底站在哪一边?这个问题不仅在韩国国内争议很大,甚至引发了不少邻国的关注。尤其是在中俄朝三国关系逐渐走近的背景下,李在明似乎变得越来越“直接”,不再像以往的韩国领导人那样遮遮掩掩,而是选择了在关键时刻亮明自己的态度。可是,这样的选择真的能给韩国带来好处吗?还是说,这反而让韩国陷入了更大的麻烦之中?
说起最近的美日韩三方会谈,场面真有点紧张。三国在纽约安理会期间坐在一起,对中国在南海、台海的政策统统发表意见,显得格外有针对性。尤其是联合国大会期间,李在明作为安理会轮值主席国的“新官”,本该利用这个舞台为韩国谋求更多主动权,却偏偏在大国博弈中站到了美日一边,主动呼应美国的印太战略。这让很多韩国人都在疑惑,李在明到底是在为国家利益考虑,还是在迎合美国的强硬态度?其实,这样的合作背后隐藏着不少无奈。韩国近几年来,夹在美中之间,左右为难。跟美国走得近了,经济和安全上像是多了层保护,但在中国这边压力也随之增大。韩国的产业链和出口市场大部分都与中国相关,谁都明白一旦惹恼了中国,后果不是开玩笑的。
李在明很清楚这一点,但他依然选择了在安理会的国际舞台上刷存在感。他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一方面强调韩国在地区安全上的担忧,另一方面又积极推动美日韩联手,显然是在向美国和日本示好。甚至在会议前后,李在明还多次公开表达对中俄朝关系越来越紧密的“忧虑”,称这种局势让韩国很为难。但有意思的是,他没有去寻求新的外交突破,反而直接表态要加强与美国和日本的合作。有人说,这不就是尹锡悦的老路吗?去年尹锡悦就是因为过于靠近美国,结果国内群情激愤,最终被赶下台。现在李在明又要这样做,难不成真的不怕重蹈覆辙?
实际上,韩国的外交困局不只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萨德系统的部署就是个典型例子。当年韩国同意美国在本国部署萨德系统,直接引发中国强烈反弹,经济上立马吃了苦头,旅游、娱乐、汽车等行业都受到影响。不仅如此,韩国还被要求加入美国的供应链安全计划,就是那个“芯片联盟”。这些看起来像是高大上的国际合作,实际上对韩国企业来说压力巨大。许多韩国公司公开抱怨,既怕得罪美国,又怕惹怒中国,真是一边冷一边热,左右都是难。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布局。美国在韩国有数万驻军,三天两头搞联合军演,还不断往半岛周边“送”战略武器。韩国名义上是主权国家,可在安全问题上却不得不看美国脸色。美日韩三边安全协作实际上就是把韩国捆在美国战车上,让半岛局势始终处于高压状态。表面上说是对付朝鲜,其实韩国心里也清楚,美国更在乎的是中国,不希望中国在亚太地区获得更大的影响力。韩国夹在中美之间,想要独立自主,谈何容易?
说回李在明,他的外交策略到底行不行?韩国媒体和专家已经给出不少评价。比如有学者指出,韩国现在如果继续一味追随美国,经济压力只会越来越大,毕竟中韩贸易额远远超过韩美贸易额。如果和中国彻底闹僵,韩国企业只会损失更多。也有一些专家比较支持李在明的立场,认为韩国在安全问题上必须靠美国,否则在朝鲜的威胁下根本没底气。两种观点相互碰撞,社会舆论也呈现分裂。有调查显示,韩国民众对中俄朝关系的态度并不一致。年轻人更倾向于和美国、日本合作,老一辈则觉得应该和中国继续保持友好,这也是韩国社会长期以来的现实矛盾。
不仅如此,韩国还在美国的推动下积极参与印太战略。要知道,印太战略本质就是围堵中国,各种“合作机制”层出不穷。韩国作为亚洲经济体,既想在全球分工中多分一杯羹,又怕丧失区域内的独立性。这些年来,韩国政府换了几茬,总统们在美中之间来回摇摆,可局势始终没有缓和迹象。前不久,韩国投资美国的工厂还被查,上百名韩国公民被捕。韩国官方最后只能低调解决,连个正面回应都不敢有。外人看来,这就是被美国“训话”的结果,国家领导人再强硬也无法摆脱外部掣肘。
李在明这步棋到底有没有退路?从最新的数据来看,韩国经济对中国依赖依然很大,2023年中韩贸易额超过2800亿美元,占韩国总贸易的相当比例。美日韩的安全合作虽然为韩国提供了一定保护,但也限制了韩国的外交空间。连韩国国内舆论都在反思,是否应该换一种方式与周边国家相处。专家建议,韩国应该尝试平衡外交,既维护与美国的战略同盟,也不要放弃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更不能把中俄朝全都推到对立面。说到底,韩国真正的利益不是跟着谁跑,而是要找到自己的定位。
普通人其实早就看明白了,外部环境变化莫测,领导人一句话可能就影响了几百万人的生活。经济不好,生计难,大家当然会关心政府到底怎么选择方向。韩国如果继续在大国之间左右摇摆,最终吃亏的还是老百姓。现在李在明走到十字路口,是继续跟美国、日本抱团,还是大胆调整方向,搞出点新花样?这个问题,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只要他能把国家利益摆在首位,或许还有机会让韩国走出困局。
毕竟,外交不是单选题,韩国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就看下一步怎么走了。